盖里·贝兹著 创造团契 译
约翰·哈特莱特(John Hartnett)获西澳大利亚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现在是博士后研究员。他目前的研究范围涉及超低音雷达、采用蓝宝石共振器的超高稳定微波钟、基础物理理论如狭义和广义相对论的实验以及对基本常量的偏移测试及其宇宙意义。他在相关科学刊物发表的论文有30余篇。
我们的宇宙是怎么来的?这是一个“大”问题,研究宇宙起源和历史的科学家被称为宇宙学家。几乎所有的现代宇宙学家都相信一切始于150亿年前的大爆炸,1 通过大爆炸,宇宙由一个极热的压缩体而突然诞生。2
约翰·哈特莱特博士则反对这种认识,因而成为物理学家中的“异类”。他属于全球从事宇宙学研究的一个小群体——相信圣经的创造论者。
客观事实还是人的解释
很多人,包括很多基督徒,在观看几百万年光年以外的星体时,都会认为圣经所说的“六千年前的创造事件” 令人难以接受。但是对于约翰来说,圣经从头到尾都是真实的,要相信这一点也不困难。他因此与相信进化论的同行们形成对立。
他们常常批评约翰无视事实(“你看,这些都是能观察到的,是明摆着是事实。”)但是约翰解释说,观察宇宙的道理其实与观察化石记录一样。他说道:“关键是如何解释这些证据。没错,遥远的星体和星系的确有可能距离我们数百万光年之远,但是这并不意味,它们的光是(以我们的时间尺度)经过数百万年才传到地球的。‘光年’是一个测量距离的单位,而不是时间概念。”【光年是指光以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每秒30万公里,在一年内所走的距离,也就是9,461,000,000,000公里或5,878,000,000,000英里】换句话说,这个概念只是表示某一种物体距离我们有多远,而不是指光需要那么长的时间才能从那里到我们这里。
约翰并不是一开始就相信圣经《创世记》所记载的创造过程。他说,他自幼爱好天文学,常和兴趣相投的人聚在一起。16岁的时候,他和一位朋友一起写了一本关于宇宙学的书,此书在当地的一次科学竞赛中获了奖。
大爆炸理论建立在无法证实的假设上
他说:“当时,我自认为是一名无神论者,我相信大爆炸理论能回答所有的问题,虽然我对这个模型的具体内容所知有限。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开始了更深入的研究。”
有意思的是,很多人都以为大爆炸理论已经被证实,但是他们不知道大爆炸模型理论其实有很多不同版本——没有一个版本是被普遍接受的。只要在起点插入几个无法证实的假设,基本上就可以构建出你想要的任何模型。大爆炸理论假设宇宙没有中心也没有边缘。这点也尚未得到证实,不仅如此,最近关于红移模型的一些研究已经对大爆炸理论的可信度提出了质疑,这些发现显示,我们所在的银河系正处于宇宙的中心,或靠近宇宙中心。3
“我觉得十分稀奇的是,”他继续说道:“我发现,很多天文学以外的不同科学领域的人常常引用大爆炸理论,似乎它已经是刻在石头上的真理。我不希望说话不客气,不过,因为他们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所以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完全不知道大爆炸是怎么一回事,他们误解这个理论了。”
目前,约翰正在协助另一位创造科学家阿莱克斯·威廉姆斯完成一本以创造论观点论述大爆炸理论的著作。“我们真的希望让大家看到支持大爆炸理论的科学依据非常无力,而且这个理论与圣经无法融合。”他还开了个玩笑说:“我们其实想用现有的科学证据建立我们自己的‘大爆炸’理论,来破除进化论者奉为圭臬的神话。”
解决问题
约翰并不满足于仅仅向人们指出光年是测量距离的单位,他还致力于用圣经观点解释遥远的星光。
“我认为,圣经的记载是真实的,星体是在第四天被创造的。没错,宇宙浩瀚无边,但是我们有一位伟大超凡的神。根据我个人的观点,这个解释需要将创造周的一些神迹考虑在内。
但是我不认为我们所看到的是虚假的信息,比方说‘神把光造在途中’的观点,这个观点就意味着,我们看到的光的光源(天体)并不存在,尽管看到的现象可以根据物理定律推测出事情发生的精确次序,但事实上事情并没有发生过。这样解释就等于说,神在欺骗我们。
【这与将亚当创造成20来岁的成年人(虽然他的实际年龄只有几分钟)的情况完全不同。亚当的情况不存在欺骗的成分,因为神已经告诉我们祂直接用尘土创造亚当,因此亚当不可能走过从婴儿到长大成年的20多年的历史。但是神告诉我们,这些星星都是真实的,它们是给我们‘作记号’的,不是光波幻影。】4
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应该得到合理的科学解释。我不否认,有些地方还待研究,目前我们还不能掌握所有细节,这与大爆炸理论者所面对的诸多问题和挑战一样。”
实际上,在约翰看来,以基督徒的身份处于当今时代,尤其是在宇宙学领域,相当振奋人心,他认为卢塞尔·罕弗莱斯(Russell Humphreys)博士的著作《星空和时间》已经在该领域为创造科学研究开拓了新的方向。
他说:“罕弗莱斯的贡献在于,为我们指出了一个大家都视作常数的变量——时间。他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指出时间会由于我们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而不同——位置决定视角。时间会因重力而变慢。一个在海平面的钟走得要比在山顶上的钟慢,因为海平面的钟受到更大的引力作用。这个现象已经通过实验得到证实,被称为‘时间膨胀’。
罕弗莱斯将这个重要的现象应用于解释遥远星光的理论模型中。他的宇宙学的出发点是,地球原处于宇宙中央附近,后来宇宙就在一个‘白洞’(一个反向运转的‘黑洞’)中急速膨胀。起初,因为引力作用,地球上的时钟要比其它地方的时钟走得慢得多,尤其是比宇宙边缘的时钟慢。因此,这就解释了为何星光到达地球需要‘几十亿年’时间(这是根据宇宙远处的时钟来计算的/衡量的),也解释了星球的年龄等问题——而这个时间在地球上不过就是一个自然日的时间。(这个衡量的标尺就是按照地球时间,也就是圣经所使用的时间标尺。)”
前沿研究
约翰目前的工作与这个领域直接相关。他是一所顶尖大学的研究员,他所在的团队致力于研究精确原子钟技术(见下面方框)他说,这些时钟非常精准,四亿年间只会有一秒的误差。“它们跳得非常快——几乎每秒100亿次——这使得我们可以直接测量极小的时间差。”
复杂的蓝宝石
约翰·哈特莱特给我们展示了人造蓝宝石。这些是人工合成的纯度极高的氧化铝晶体,被用于他们团队研制的原子钟的振荡动力源。他说:“目前在我们的钟里面使用的这些晶体,每个造价两万美金左右。” 我们目前正在与欧洲航天局合作,开发测试原子钟的技术,这些将被用于国际空间站的原子钟的精确度,足以用来测量引力对于时间所产生的影响,甚至在地球表面高度上也能测出这种影响。 |
|
宇宙学和基督教
约翰还提到,自从成为基督徒以来,他认为自己的使命就是让宇宙学更容易为大众所了解。他说:“宇宙起源的现代理论包含很多复杂的数学理论和公式。很多人都误以为,因为2+2=4,所以大爆炸的数学运算一定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多数情况下,这些运算都是无法进行证实或者无法检验的——这些纯粹都是理论层面的,这些公式所支撑的理论模型都基于一些无法证实的起始假设。了解这一点可以使基督徒摆脱困惑。”
他非常质疑休·罗斯(Hugh Ross)博士的观点。也就是说,罗斯博士“重新解读了”圣经,他声称创世记中所说的“一日”是指“一段漫长的时间”,想用大爆炸理论支持基督教。他认为:“罗斯将此模式套用于信仰,使他自己的立场非常不稳定——尤其是因为大爆炸理论的领军人并不认同这个理论指向一位创造者。”
我问了约翰·哈特莱特信基督的经历,他提到了与他合著的年轻伙伴。他回忆说:“他信主后,我就对他和其它基督徒非常有意见。我那时会随他们去聚会,去折磨他们。有一次聚会中,我弄翻了一桌子的书和材料。我用进化论和起源问题挑战他们,他们总是回避这方面的问题。回顾这些事情,我记得自己也有过一些疑惑——我其实也有点相信神的存在,如果当时有人给我一些圣经中创造的科学依据,那么我想应该会对我产生一定的影响。”
很多年过去了,约翰在攻读物理学士学位的第三年信了主。信主之后,在和其它基督徒聚会时,有一位年轻人挑战他去读创世记:“读第一部分,读完了我会回来找你谈谈。” 约翰说:“当我开始读了,这个——太不可思议了,太奇妙了。我好像马上就觉悟了,这个和我当时掌握的科学知识和证据完全吻合。自那时起,我就成为了一名创造论者。”
约翰(此时已婚)和他的妻子在满腔热情的驱使下,曾有一段时间,误入了一个假冒基督教的异端。用他的话说:“我们以为自己在侍奉上帝,当时我们非常热心。但是回顾这段时间,我觉得当时我们从来都没有办法真正融入他们,现在才知道当时的错误。”
约翰意识到“遥远的星光”问题是人们确信圣经的一个主要障碍。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会直接质疑创世记中神创造天地这段记载的真确性,这是福音的根基。他说:“我理解为什么这会成为一个障碍,当时对我来说也是一个问题。但是现在我已经知道这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了,当神说这是祂的作为,我就很想去探索祂是如何做成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帮助其他的基督徒为辩护自己的信仰提出更有力的证据和回答。”
引文和注释
-
“大爆炸”这个词源于该理论的一位著名的反对者弗莱德·霍伊尔爵士(1915-2001)的对它的嘲笑。 见 Hoyle’s obituary, Demme, G. and Sarfati, J., ‘Big-bang’ critic dies, TJ 15(3):6–7, 2001.
-
虽然很多人都以为大爆炸是炸入太空,但是爆炸理论的主要倡导者却将其描述成空间的极速膨胀,其中的物质被动扩散。
-
Humphreys, R., Our galaxy is the centre of the universe, ‘quantized’ redshifts show,TJ 16(2):95–104, 2002.
-
关于“光被造在途中”是说法为何是荒谬的,以及更合理的解释,见:Batten, D., (Ed.) et al., The Creation Answers Book, Queensland, Australia, 2006.
本文源自创造国际事工网站 creation.com,经许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