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反驳进化论》——为帮助学生、家长和老师回应“进化论最新论证”而撰写的指导手册
作者:约拿单·萨法提博士 翻译:中国创造论团契
进化论者错误地认为数十亿年的时间能够让分子进化成人类。所以《关于进化论和科学本质的教育》(Teaching about Evolution and the Nature of Science)一书提出了所谓“漫长时间的证据”。第36-37页上的图表形象地描述了这种观点:在一条长达五十亿年的时间轴上,人类的存在只出现在轴线末端一个很小的点上,以至于要放大两次才能显示出来。
但若以圣经为思想基础,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圣经说,人是在近六千年前的创造周第六日被造的。因此,以圣经世界历史年表为依据,人会出现在时间轴的开端,而非末端。如果我们用一条和书中一样的15英寸(39厘米)的时间轴,那么人就会出现在距起点不到千分之一毫米的位置!而且,基督徒理应会认真对待耶稣讲过的话。祂曾说:“但从起初创造的时候,神造人是造男造女”(马可福音10:6)。这样就意味着,圣经时间表和书中的时间表背道而驰。
本章将对岩层构造和年代测定法进行分析,并比较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模型所作出的预测。
岩石
世界上四处可见的厚厚的沉积岩往往被人们视为“漫长年月”的证据。首先,《关于进化论和科学本质的教育》在第33页有一则实用性的定义:
“沉积岩由风或水夹带的固态物质层层堆积后,在上方沉积物的压力作用下形成岩体。沉积岩中有时包含化石。这些化石来自夹带在固体沉积物中的生物残骸。”
书中提到“在漫长的时间中可达到相当的厚度”,用这样的语言灌输“深度时间”的概念,这已经超越了证据。深层的岩层可以在水量很少的情况下慢慢形成,也可以在水量很大的情况下迅速形成。我们已经讨论过,不同的先见会左右对相同信息的解读,对岩层的理解也是如此。人们对前一种解释的偏袒,其实取决于哲学,而非科学。在现代,沉积岩的形成过程通常非常缓慢,因此人们就假定过去也是如此。如果真是这样,岩层就只能通过漫长的年月逐渐形成。这种哲学常被称为均变论,认为事物总是以大致恒定的速率进展(今为识古之匙)。
1983年我在大学里学习的地质学课程中,均变论就是这样定义的,与灾变论对立。但在最近,“均变论”这个词已经在其它的语境中指“自然法则的恒定性”,有的时候被称为“方法学上的均变论”,而不是“物质均变论”。
应该指出的是,均变论的地质学家一直以来都容许偶然的灾变事件(如地域性灾难)。但是,现代地质历史学是构建在主流的‘缓慢渐进’的原则之上,这个原则依然是解释所有地质构造的首选架构。不过,灾变构造论证据凿凿,新灾变论者的群体正在扩大。但是,由于自然主义先见已定,他们当然拒绝以圣经创世记(全球)洪水来解释。
然而,如果有一个覆盖全球的(并且形成化石的)大洪水发生,它应该会因夹带大量的侵蚀物,并将之沉积在别处。许多生物将会被迅速掩埋而石化。
同时,最近发生的灾难也说明了,在类似创世记中洪水的事件中,大量岩层能够迅速形成。如在华盛顿州爆发的圣海伦火山,竟然在一个下午就产生了25英尺(7.6米)厚的层次清晰的沉积物!1 而且,人们也观察到,在海滩上快速堆积的泥沙浆形成了厚达3至4英尺(1米左右)的整齐的沉积层,其面积如同一个橄榄球场。创造论者盖·贝涛特(Guy Berthault)所做的关于沉积作用的实验,有时是与非创造论者合作的,表明在沉积过程中,不同大小的沉积颗粒自动筛选归类,该机制可以形成清晰的沉积层。2、3
在贝涛特的一个实验中,砂岩和硅藻岩被打碎,将其组分解析出来,以观察在不同水流速度中的沉降过程。从实验中看到,在不同速度的水流中形成的沉积层,其厚度是一致的。这提示,这些岩石最初就是通过类似的自我筛选机制形成的,然后颗粒被粘合在一起。4 在贝涛特实验完成十年之后,《自然》也刊出了进化论者所做的类似的实验。5
当我们认同圣经是神的话,并因此相信圣经所记的是史实,我们就能对客观数据做出合理的分析。虽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能解决,但是很多问题的确已经迎刃而解。
反过来看,“缓慢渐进”的解释合理吗?想一想,死去的生物一般能保存多久?食腐动物和腐败过程可以在几周内毁尸灭迹。水母死后一般几天内就分解了。但是《关于进化论和科学本质的教育》在第36页还有一幅水母化石的照片。这显然不可能是缓慢掩埋的结果,一定是被水中夹带的沉积物迅速掩埋而形成的。这水中也含有大量溶化的矿物,才能将沉积物粘合在一起,使其迅速石化。
小册子《石头与骨头》6中,讲到了另外一些化石,也一定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其中一例就是一条7英尺(2米)长的鱼龙(一种已经灭绝的海洋爬行动物),正在生产时就被石化了。另一例是一条在进食过程中被石化了的鱼。小册子中还提到了一颗穿过好几个岩层的树干化石(即跨层化石)。如果在上的岩层需要亿万年、哪怕是几百年沉积而成,那么树干的上端一定腐烂掉了。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虽然今天在火星上找不到液态水,但美国国家宇航局的科学家却认为在火星上曾发生过洪水,称火星上的峡谷一定是由洪水凿出。7、8 如果地球表面是完全平坦的,现有的水足以覆盖整个地表,深达1.7英里(2.7千米),(甚至在今天,地球表面的71%依然被水覆盖!)然而他们却一并否认地球上曾发生过全球性洪水。如果不是因为圣经中有这样的记载,恐怕这些科学家全部会接受地球上有过全球性洪水。这又一次证明了科学家在解释证据时,受其先见影响的程度之深。
放射性测年法
如上面所看到的,地质记录中的证据与灾变伦吻合,而且很多地质特征都很难用缓慢渐进的过程来解释。然而,进化论者指出,一些测年法支持漫长年代的说法。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放射性年代测定法。这类方法在《关于进化论和科学本质的教育》一书的35页有精确的介绍:
“有些元素,如铀,经放射性衰变产生其它元素。地质学家通过测量岩石中放射性元素的含量以及它们衰变后产生的元素的含量,就可以算出从起初熔化的岩浆冷却成岩石以后的时间。”
然而对漫长时间的“鉴定”是一种解释,真正的科学数据是同位素的比例。每一种化学元素一般都有质量不同的多种形态,称同位素。对同样的同位素比例,科学家根据不同的假设可能有不同的解释。我们可以用沙漏做个比方。当沙子全部在上方的时候,我们可以测出沙子从上到下的流动速率。如果观察一个正在流动的沙漏,我们可以从上下的沙量和流动的速率算出沙漏何时开始流动的。但真的如此吗?我们首先要做出三个假设:
将上(母)下(子)两个容器的含沙量进行比较,就可以从沙漏“计时器”读出过去的时间。
- 上下两个容器中沙子的初始含量是已知的。一般地,沙漏是在上端空了以后被反过来。但是,如果上端没空就将沙漏倒置,那么沙粒灌到下方一定刻度所需要的时间就会缩短。
- 沙流速率不变。举例来说,如果沙子最近受潮了,流动速率就会比先前慢。如果之前的流动速率较快,那么沙粒灌到下方一定刻度所需的时间会比根据目前流速算出的时间要短。
- 整个系统是封闭的。也就是说,在两端都没有加入或取出沙子。然而,如果我们假设,在我们不知情的时候,有人在下端加入了沙子,或在上端取出了沙子,这样一来,如果你根据上下端目前的沙量来计算沙流的时间,测出的就比实际经过的时间要长。
《关于进化论和科学本质的教育》特别强调了第二条假设:
“举例来说,放射性元素的衰变速率必须始终一致,不受外在因素,如温度和气压,的影响——这已经为大量物理学研究所证实。”
在今天的世界中,放射性衰变率看上去是恒定的,似乎不受温度和气压的干扰,但是我们仅仅验证过100多年以来的衰变速率,所以无法考证它们在所谓的几十亿年间是否恒定未变。物理学家罗塞尔·汉弗莱斯博士认为,在创造周,衰变率较现在快,创造周之后就保持恒定了。有可以证明这点的论据,如放射晕分析,但这依然是尝试性的解释。
《关于进化论和科学本质的教育》也提到了第三条假设:
“我们还假设所分析的岩石在过去没有被改造过,没有外来原子侵入,也没有原子逸出,这点需要地质学和化学上的详细资料才能判断。”
这是一个大胆的假设。钾和铀都是母元素,易溶于水,有被淋溶离开岩石的可能。氩是由钾元素衰变而成,是气体,因此容易逃逸。
“异常”岩石
有很多实例都说明放射性测年法的“年代”结果与石头的已知年龄不相符。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圣海伦火山的英安熔岩穹丘。我们知道这岩石形成于1986年,但是钾-氩测年法测得的结果却是35万年±5万年。9 另一个例子是对新西兰瑙鲁赫伊山的安山岩熔岩流的测定。测出的年代范围从27万年以下到350万年不等,而实际上,其中一股熔岩流形成于1949年,三股是1954年形成的,还有一股是1975年形成的!这是因为在熔岩石化的时候,其中保留了过量的放射产物氩(40Ar*)。世俗科学文献也列举了很多已知年龄的岩石,因40Ar*过量而得出长达数百万年的年龄。过量的氩似乎来自地壳以下的上层地幔。这种情况更符合年轻地球论——氩元素还没有足够的时间逃逸。10
如果对于已知年龄的岩石,过剩的40Ar*会使其测得的年龄过大,那么对于未知年龄的岩石,我们还如何信任这种年代测定法呢?
另一个问题就是:不同测年法的结果不一致。如果两种方法测出的结果相冲突,那么,至少有一种方法是有问题的。举例来说,在澳大利亚,有一些木材被埋在了玄武岩熔岩流中,这从碳化的情况可以看得出来。这些木材的碳-14测定结果是4.5万年,而用钾-氩测年法测得玄武岩的年龄则是4500万年左右!11 在晚二叠纪岩层中的树木化石,经测定也发现有碳-14残存。进化论者称埋有这些树木化石的晚二叠纪岩层有2.5亿年之久,但如果木材的历史超过了5万年,能够检测到的碳-14早已彻底衰变了。12[补充:关于“亿万年前的”煤炭、钻石中含碳-14的更多事例见放射性测定法的突破 (Radiometric dating breakthroughs)。]
根据圣经的年代纪录,放射性测年法得出的结果不可能是“漫长年月”所致。如上所述的许多“异常”现象都是很好的证据,但是我们目前还不知道所有同位素检测结果的真正原因。创造研究协会(Creation Research Society)和创造研究院(Institute for Creation Research)的一批创造论地质学博士和物理学博士正在研究这个问题。他们的目标是找出导致同位素比例的地质化学/地质物理原因。13 一个有意义的线索就是质疑第一条假设——初始情况并非进化论者所假设的那样,而是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比如当初熔化为岩浆的岩石的化学构成。[补充:后来发现第二条假设是最薄弱的,有力的证据表明,过去的衰变速率要比当下快很多。见《放射性同位素和地球年龄》(Radioisotopes & the Age of the Earth)第一卷和第二卷中的实验结果。]
支持年轻地球的证据
其实,测定地球年龄的方法中有90%的结果都提示,地球年龄远没有进化论者所称的几十亿年。以下是其中的几个:
• 人们在一些(未石化的)恐龙骨骼中发现了红血球和血红蛋白,但它们不可能保存几千年以上——绝不可能是6500万年。(注:进化论者认为最后一批恐龙生活在6500万年之前。)14
• 地球磁场的衰减很快,其历史不可能长于一万多年。在大洪水时期的磁极迅速逆转现象和大洪水后发生的波动都加快了地球磁场的衰减。15
• 由于放射性衰变作用,氦正在大量地涌入大气中,但是没有多少逸出。目前大气中的氦含量达不到按地球已存在几十亿年的假设所预期的氦含量的1/2000。这些氦都是从岩石中扩散出来的,扩散速度很快,但是一些岩石中还有大量的氦,说明没有充足的时间——绝对没有几十亿年的扩散时间。16
• 超新星由大质量恒星爆炸形成,爆炸瞬间产生的强光比整个星系都明亮。根据物理公式,这些超新星遗迹(SNRs)的扩张应该持续几十万年。但是目前没有任何很老的,扩张范围很大的(第三期)超新星遗迹,而且在我们的银河系和卫星星系麦哲伦星云中也只有几个比较老的(第二期)的超新星遗迹。这一观测刚好说明这些星系的历史并不久远,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扩张。17
• 月球也正以每年5英寸(4厘米)的速度离地球远去,在过去速度更大。不过,假设月球起初与地球相互接触,移动到现在的位置也仅仅需要13.7亿年。这就是月球的最大可能年龄,但并不是实际年龄。而这个年龄远远小于进化论者的预期(而且也远远小于对月球岩石放射性测定得出的年龄)。18
• 盐入海的速度要远远大于离开的速度。如果盐的入海过程已经持续了几十亿年,海水要远比现在的咸。但是即使以对进化论者最有利的数据计算,海洋年龄也不可能超过6200万年——这远远比进化论者相信的几十亿年要小的多。这里又一次地使用了最大可能年龄,而不是实际年龄。19
还有与“几十亿年”不一致的现象,都可以在罗塞尔·汉弗莱斯的书《年轻地球的证据》(Evidence for a Young Earth)中看到。
创造论者承认,他们无法用某个科学方法证明地球的年龄。他们也意识到,所有的科学都是尝试性的,因为我们没有所有的数据,尤其是那些涉及历史的问题。无论是创造论者还是进化论者的科学证据,都要面对这个现实——进化论者也不得不放弃很多支持进化论的“证据”。举例来说,无神进化论者蒲罗凡(W.B. Provine)承认:“我在研究生阶段(1964—1968年)所学的这个领域的很多内容要么干脆是错的,要么已经有了很大改动。” 20创造论者比那些声称自己能用现在的过程‘证明’地球已经存在几十亿年的进化论者,更能理解这些测年法的局限。其实,所有的年代测定法,包括指向年轻地球的方法,都是由无法证明的假设支撑的。
创造论者最终会用圣经的纪年表判定地球的年龄,因为他们相信这是对世界历史的准确见证,而且与大量的数据一致。
Addendum: John Woodmorappe has published a detailed study demonstrating the fallacy of radiometric ‘dating,’ including the ‘high-tech’ isochron method: The Mythology of Modern Dating Methods (El Cajon, CA: Institute for Creation Research, 1999).
附录:约翰·沃德莫拉普发表了一篇论文,详细地论证了放射性“测年”法的谬误,其中也论及“高科技的”等时法,论文题目叫做“现代测年法的神话” (The Mythology of Modern Dating Methods, El Cajon, CA: Institute for Creation Research, 1999).
参考文献与注释
- A. Austin, Mount St. Helens and Catastrophism,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reationism, 1:3–9, ed. R.E. Walsh, R.S. Crowell, Creation Science Fellowship, Pittsburgh, PA, USA, 1986; 浅显文章参见K. Ham, I got excited at Mount St Helens! Creation 15(3):14–19, June–August 1993.
- Don Batten, Sandy stripes, Creation 19(1):39–40, December 1996–February 1997.
- Julien, Y. Lan, and G. Berthault, Experiments on Stratification of Heterogeneous Sand Mixtures, Journal of Creation 8(1):37–50, 1994.
- Berthault, Experiments on Lamination of Sediments, Journal of Creation 3:25–29, 1988.
- A. Makse, S. Havlin, P.R. King, and H.E. Stanley, Spontaneous Stratification in Granular Mixtures, Nature 386(6623):379–382, 27 March 1997. See also A. Snelling, Nature Finally Catches Up, Journal of Creation 11(2):125–6, 1997.
- Carl Wieland, Stones and Bones, (Green Forest, AR: Master Books, Inc., 1994).
- A. Kerr, Pathfinder Tells a Geologic Tale with One Starring Role, Science 279(5348):175, 9 January 1998.
- Morton, Flatlands, New Scientist 159(2143):36–39, 18 July 1998.
- A. Austin, Excess Argon within mineral Concentrates from the New Dacite Lava Dome at Mount St. Helens Volcano, Journal of Creation 10(3):335–343, 1986.
- A. Snelling, The Cause of Anomalous Potassium-Argon ‘Ages’ for Recent Andesite Flows at Mt. Ngauruhoe, New Zealand,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Potassium-Argon ‘Dating,’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reationism, Creation Science Fellowship, Pittsburgh, ed. E. Walsh, 1998, p. 503–525. 这则文献收录了许多案例,其中有六例报导于:D. Krummenacher,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Argon in Modern Surface Rocks,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8(2):109–117, April 1970; 五例可见于 G.B. Dalrymple, 40Ar/36Ar Analysis of Historic Lava Flows,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6(1):47–55, 1969.大量案例也可见于 D.E. Fisher, Excess Rare Gases in a Subaerial Basalt from Nigeria, Nature Physical Science 232(29):60–61, 19 July 1971.
- A. Snelling, Radiometric dating in conflict, Creation 20(1):24–27, December 1997–February 1998.
- A. Snelling, Stumping old-age dogma, Creation 20(4):48–50, September–November 1998.
- Institute for Creation Research, Acts and Facts 27(7), July 1998.
- Wieland, Sensational dinosaur blood report!Creation 19(4):42–43, September–November 1997; 根据研究报告:M. Schweitzer and T. Staedter, The Real Jurassic Park, Earth, June 1997, p. 55–57. [更新版: 更多关于恐龙骨骼中的有弹性的血管,参见 Squirming at the Squishosaur及文中链接的文章。]
- R. Humphreys, Reversals of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During the Genesis Flood,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reationism, vol. 2 (Pittsburgh, PA: Creation Science Fellowship, 1986), p. 113–126; J.D. Sarfati,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evidence that the earth is young, Creation 20(2):15–19, March–May 1998.
- Vardiman, The Age of the Earth’s Atmosphere: A Study of the Helium Flux through the Atmosphere (El Cajon, CA: Institute for Creation Research, 1990); J.D. Sarfati, Blowing old-earth belief away: helium gives evidence that the earth is young, Creation 20(3):19–21, June–August 1998.
- Davies, Distribution of Supernova Remnants in the Galaxy,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reationism, ed. R.E. Walsh, 1994, p. 175–184; J.D. Sarfati, Exploding stars point to a young universe, Creation 19(3):46–49, June–August 1998. 另参见 How do spiral galaxies and supernova remnants fit in with Dr Humphreys’ cosmological model? Dr Russell Humphreys himself explains ….
- DeYoung, The Earth-Moon System,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reationism, vol. 2, ed. R.E. Walsh and C.L Brooks, 1990, 79–84; J.D. Sarfati, The moon: the light that rules the night, Creation 20(4):36–39, September–November 1998.
- A. Austin and D.R. Humphreys, The Sea’s Missing Salt: A Dilemma for Evolutionists,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reationism, Vol. 2, 1990, 17–33; J.D. Sarfati, Salty seas: evidence for a young earth, Creation 21(1):16–17, December 1998–February 1999.
- 《关于进化论和科学本质的教育》:蒲罗凡博士的书评;可以在网上阅读http://web.archive.org/web/20040709130607/fp.bio.utk.edu/darwin/NAS_guidebook/provine_1.html.
Creation Ministries International 创造事工国际
本文源自创造国际事工网站chinese.creation.com,经许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