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er User

Super User

 著

本文的修订版发表在 Creation 31(4):16.
2Peter3

Compilation of images from stock.xchng and stockxpert

问: 彼得后书3:8 难道不是正好说明创造的‘日’不一定按字面意义解释,有可能指千百万年吗?

答: 彼得后书3:8 的内容如下:

“亲爱的弟兄啊,有一件事你们不可忘记,就是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主所应许的尚未成就,有人以为他是耽延,其实不是耽延,乃是宽容你们;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

首先要注意到,这段经文和创世记的‘日’没有一点关系。同时,这里也不是要给‘日’下定义,因为经文并没有说‘一日一千年’。对经文应有的正确理解可以从上下文中看出——使徒彼得告诉读者,在神的应许迟迟没有应验时,他们不应该灰心,因为神延后是出于忍耐,而且祂不像我们这样受到时间的限制。

文字说:‘一日[或‘’]千年’-‘如’(或‘像’)这个词说明这是一种修辞,是类比,要告诉我们神不受时间限制(因为祂是时间的创造者)。而且,正因为文中的日就是字面意义的一天,这就与1000年——创造者的永恒时间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表述才能有效地达到修辞目的,任何一段短促的时间和一段漫长的时间都可以形成这样的对比。

这段经文意在比较时间的长短,这点又可以从彼得引用 诗篇90:4见得,(彼得说‘不要忘记’是要他的读者记住一件事情,这也正是这段经文教导的内容)。我们读到:‘在你看来,千年如已过的昨日,又如夜间的一更。’

这是同义平行句,作者将一段长如千年的时间和两段很短的时间——日和夜进行对比。但是那些想要借此教导创世记中的一日是指一千年的人,显然是忽略了黑体字的部分。如果他们统一地对待上下文,他们就必须说,夜间的一更也如一千年了。很难想象诗篇的作者(诗篇63:6)躺在床上思考了一千年(诗篇63:6),或将眼睁开一千年(诗篇119:148)。

这篇诗篇上下文要传达的信息是将有限之人的短暂和神比较。这节经文强调的是以下教导,从人受时间限制的角度来看,无论一段时间有多长,在神永恒的角度看都不过是一眨眼的功夫。

无论如何,创世记1章中的‘日’是由上下文定义的——希伯来文中的‘日’ yôm是与‘早上’和‘晚上’和数字יום ‬,(第一日、第二日等)并列出现。当yôm出现在这类语境中的时候,意思一定是指普通的一天,从来没有指一段很长的时间。同时,在出埃及记20:8-11中也肯定了创世记的‘日’是指普通时常的一天。在出埃及记中,神告诉以色列百姓要六日工作,第七日安息,因为神在六日之内创造万物,并在第七日安息。更多内容,可参见“问与答:创世记”( Q&A: Genesis)中‘创世记的日’标题下的文章。

 

作者:乔纳森•萨尔法提

本章将解释上帝创造的“类”,以及当初的“类”如何演变成了现代的“种”。另外我也将解释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即“信息”。因为进化需要添加信息,引入这一概念有助于驳斥进化论者和罗斯(Hugh Ross)所称的任何变化都是“进化”的说法。罗斯认为由于上帝已经停止了创造,所以物种形成的过程也停止了,但这一点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因为新物种确实在出现。

类和种

创造论者基于圣经的记载,相信上帝创造了不同“类”的生物,其繁衍也各从其类(创世记第1章第11,12, 21, 24, 25节)。 生物学上的“种”是另外一个概念,指的是一个能相互交配繁殖的生物群体,种与种之间不能交配繁殖。

所以,每一个受造类最初都是一个独立的种。但创造论者指出,圣经中 “类”的外延常常比今天的“种”要大一些。

现代生物分类系统的创始人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是创造论者,他当初对于“种”的定义方式和现代创造论者对“类”的定义差不多。然而,现今大多数生物在归类的时候并没有考虑个体间交配繁殖的能力,所以种的名目甚至属的名目都人为地增加了,远多于当初受造的类。

最初受造的每一类生物中都含有大量的信息,上帝有意在最初的生物中装备了足够多样化的遗传信息,以保障其后代能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

什么是进化?

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像“进化”这样的词,使用起来要准确,要前后一致。创造论者所反对的“进化”理论,指的是在不需要智慧设计的情况下,基本粒子可以随着时间演变成人。进化论者可库特(Kerkut)准确地将“广义进化论”定义为:“世界上的一切生命形式都有共同的起源,而该起源最早来自无机物。”他又说:“支持该理论的证据并不是很强,因此我们顶多只能把它看作一个有用的假说。”1

偷换概念

然而,许多进化论的鼓吹者都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就是在辩论的过程中改换一个词(进化)的含义。一个常用的“偷梁换柱”的做法,就是列举物种随着时间而改变的例子,称之为“进化”,借此让人相信广义进化论已经被证明了,甚至说进化论是生物学上不可或缺的理论,而创造论则已经被驳倒。下面我们将看到,罗斯也使用这样的错误逻辑来攻击年轻地球创造论者。

自然选择

如果一个生物体拥有某种可遗传的性状,而且这一性状增加了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的几率,这就是自然选择了。没有这一性状的生物体存活的可能性比较低,因而不能将其基因遗传给后代。如此,该性状就会在群体中普及。

然而,自然选择并不会创造新基因,即使证明了自然选择的存在,也并不等于证明了“污泥”会变成“我你”。相反,自然选择过程就是把某些基因从群体中剔除的过程。人们早已认识到自然选择是一股保守力量,把不适合的生物体淘汰掉,以延缓上帝因人类堕落而诅咒世界的后果。一位创造论者,化学家兼动物学家爱德华∙布里斯(Edward Blyth,1810-1873)在1835-1837年间就提到了自然选择,他称“自然选择是生物学讨论中的常规论题”(见古尔德的著作2)。威廉·帕里(William Paley)在他的名著《自然神学》中也提及自然选择的作用,只是没有使用这个名称。3

现代创造论者也认识到,要从相对少数的受造类繁衍出多种多样的生物,自然选择是一种方式。所以自然选择在创造/堕落/洪水/分散的模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古尔德的说法,达尔文的贡献并不在于自然选择本身,而是把自然选择当作一种创造性力量。在自然选择的概念上,也许有人比达尔文先行了一步,包括苏格兰果树培育者帕特里克·马修(Patrick Matthew,1831年)和苏格兰裔美国医生威廉·查尔斯·威尔思(William Charles Wells,1813年,1818年发表)。4

 

再者,卡迪夫大学(威尔士)的保罗·皮尔逊教授(Paul Pearson)发现,最早提出自然选择这一概念的是詹姆斯·哈顿(James Hutton,“现代均变论地质学家之父”)。51794年,哈顿写了一本鲜为人知的书,《农学概要》。皮尔逊说,“虽然他从未使用自然选择这个词,但是哈顿清晰地论述了经自然选择而进化的道理。”

6哈顿称自然选择在产生新性状的过程中有创造性作用,但是他的论述只限于物种对新环境的适应,而不是转变成其他物种。

威尔思、马修和达尔文都曾在哈顿的故乡爱丁堡求学,那里以众多的科学俱乐部和科学协会而著名,所以他们都可能受了哈顿的影响。但皮尔逊并不认为达尔文剽窃了哈顿的思想,他写道:“不存在达尔文有意剽窃哈顿的问题,但是有一种可能性,就是达尔文在乘贝格尔舰环球旅行的过程中观察到很多物种, 当他设法解释这些物种多样性的时候,一个几乎已经被忘记的、多年前在学校里学到的概念又重新浮现出来。达尔文将这一概念应用于物种间的转化,并搜集证据说服了科学界,其功不可没。”7

 

信息——进化论真正的问题

广义进化论在科学上的主要障碍不在于物种是不是随时间而变化,也不在于变化的规模(所以“微观进化”和“宏观进化”这样的说法是没有必要的),甚至也不在于自然选择发生与否。关键的问题是需要哪种类型的变化——把微生物变化成人需要增加遗传信息的含量。人体细胞核内储存了30亿碱基对(构成遗传信息DNA的单位), 而“最简单”的自我繁殖的微生物中只有50万碱基对,前者能携带的信息量(亦称“特异复杂性”)比后者要大得多。“高等生物”,如人和马的DNA序列所编码的结构和功能,是被进化论者认作万物祖先的“原始单细胞生物”中所不存在的。

一切有性繁殖的生物,其遗传信息都有两套。每一个后代都从父母身上各获得一套遗传信息。所以在编码任何一个性状的基因位点上都有两个基因拷贝。一个生物在某个位点上可能是杂合体,就是说该基因的两个拷贝(等位基因)不一样。例如在编码虹膜颜色的基因位点上,一个拷贝可以编码蓝眼睛,而另一个编码褐色眼睛;在编码ABO血型的位点上,一个拷贝编码A型血,另一个编码B型血。有时候这两个拷贝的效果相加,有时候只有其中一个拷贝的效果在机体中表现出来(显性),而另一个拷贝不表现(隐性)。

人体从父母身上各遗传20687个蛋白编码基因。我们的DNA中包含有30亿个碱基对,其信息量相当于一千本500页的书。弗郎西斯∙阿亚拉(Francis Ayala,狂热的新达尔文主义者)指出,今天人体内“平均有6.7%的杂合基因。”8这意味着每一千个基因对中有67对不同的拷贝,如果仅考虑蛋白编码基因,人体内就有1340个杂合位点。如此以来,每个人都能产生大量不同的精子或卵细胞——21340或2.4 x 10403。全宇宙中“只有”1080个原子,相比之下微不足道。所以创造论者说最初的受造类演变成了多种多样的生物亚型,这并不成问题。事实上,最初受造类的杂合程度比现在高度分化了的子孙更高。所以阿亚拉指出,群体中大部分的变异并不是突变的结果,而是来自现有基因的重组。只要把之前隐藏着的两个隐性等位基因放在一起,就会产生许多新亚型。然而,阿亚拉相信遗传信息最终来自突变,而非创造。这种信仰不符合信息理论。

迄今为止,所谓“正在进行中的进化”证据没有一例在基因中添加了有功能的新信息。相反,这些都涉及信息的重组或损失。如果说只要变化发生了,就证明增加信息的变化会发生,这就好像说,一位商人卖了货,就一定获了利(事实上他可能亏本)。对于广义进化论来说,信息的起源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问题。9

信息理论是一个全新的科学分支,在这方面的进展已经击垮了进化论的最后一根支柱——沃尔那∙吉特(Werner Gitt,德国联邦理工学院信息技术系教授兼主任,最近退休)划时代的著作《起初是信息》详尽地论述了这一点。10甚至还有一个更细的分支叫做生物信息学,是专门研究生物信息的。

有益突变能推动进化吗?

如果根据一般的定义,有益就是对生物有帮助,开明的创造论者不会否认某些抄写错误(突变)可能是有益的。但是在所有已知的例子中,这些突变并没有添加新信息。

最著名的就是镰刀形贫血,这是一种常见的疾患,病因是基因突变,突变的血红蛋白聚合成错误的形状,因而不能携带氧气。如果两个基因拷贝都是镰形贫血(纯合子),就会造成致命的贫血。但是这种突变的血红蛋白能抵抗疟原虫,所以杂合子个体(有一个正常血红蛋白基因,一个不正常基因)虽然有一半的血红蛋白运送氧气的效力欠佳,但在疟疾流行的地区有一定的优势。

还有些其他的例子,比如没有翅膀的甲壳虫因为不会飞,所以不会被风吹进海里,因而能够在风大的岛上生存,11也有住在暗洞里的动物眼睛退化,所以不易受伤害。12葡萄球菌抵抗青霉素的一个机制是通过突变而破坏一个调控青霉素酶的产生量的基因(青霉素酶的功能就是破坏青霉素)。突变以后的细菌产生过量的酶,因而能够抵抗大剂量的青霉素。但是在野生环境中,这种突变菌的适合度不如正常菌,因为它浪费资源去生产一种不必要的酶。

还有一个例子是一种叫做比利时蓝的牛。这个品种在畜牧业上很有价值,因为它比普通牛多出20-30%的肌肉,而且肉中含脂肪少。在正常情况下,肌肉的生长受到多种蛋白分子(例如肌肉生长抑制素)的调控。然而比利时蓝的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上有一个突变,削弱了它的功能,所以肌肉生长失控,长得很大。该突变是有代价的,就是生育力低。13同一基因上的另一个突变形成了另一种肌肉肥大的牛,叫做皮埃蒙特牛。在所有这些例子中,突变虽然是“有益的”,但都导致了信息的流失。所以这和基本粒子变成人的进化方向相反,后者需要产生新信息。

罗斯试图抵制将信息作为标准

罗斯曾在广播电台上发表一篇演说,题目是“信息理论和年轻地球的物种形成模式”(2002年10月1日),当时他和他的“信仰的理由”组织所聘用的生物学家法撒利∙拉那博士(Fazale Rana)试图批评将信息增加作为进化的定义。节目进行到大约四分之三的时候,他们终于说到点子上。拉那夸夸其谈各种信息,但对年轻地球创造论关于信息就是特异复杂性的说法却是一带而过。对信息的这种定义也是智能设计理论家威廉∙德姆斯基(William Dembski)14和犹太教生物物理学家李∙司迫特那(Lee Spetner)15所使用的,是一个与概率有关的定义。

拉那使用了另一种描述信息的方法,就是在实用的层面上,把信息增加定义为对动物有利(虽然信息理论家沃尔那∙吉特博士曾指出信息有多种层面,但他的说法显然被忽略了)。16

但这和以上提及的有益突变的概念并无二致,只是换了词汇。例如,拉那并不否认镰刀形贫血对疟疾的抵抗是由于特异性的减损。创造论者根据智能设计论者对信息的定义,说这就是信息损失,虽然这对生物体有利。

那么为何在罗斯/拉那的定义中这也不算“进化”呢?拉那和罗斯的问题是他们没有一个关于进化的逻辑标准。多少变化算“微观”?多少进化算“宏观”?笃信圣经的创造论者有一个一贯的标准——“污泥变我你”的进化需要增加信息的变化,所以并不是说经过多少年变化就成了进化。再者,迄今为止所有观察到的变化都指向特异性的下降。即使偶尔发现信息增加的变化,也不能证实“污泥变我你”有一个可行的机制,因为这需要许多增加信息的变化。所以虽然存在有利的变化,但是还没有一例能从特异性的层面上增加信息,而这才是进化所需的。

从他们的广播稿看来,拉那和罗斯并不否认增加信息的变化,所以从原则上讲,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不相信污泥会进化成我你,从“微观”到“宏观”,所需要的只是足够的时间,而他们确实相信亿万年的历史!

类是什么?

物理学家劳伦斯∙乐那(Lawrence Lerner)是众多反创造论者学者中一个典型的代表,他如此戏谑“类”的概念:“在创造论者的文献中,类的概念极其松散,从种到门,可以指任何一个分类学单位。”17

以杂交作标准

你一定会疑惑乐那通过研究哪些创造论文献而得出了上述结论。事实上,创造论者根据圣经中关于类的论述,将生物学上“种”的标准延伸,用于“类”的定义。就是说,如果两个物种可以杂交并且产生有繁殖力的后代,创造论者就推测,既然现代生物之间可以杂交繁殖,那么这两个物种就是从同一个类繁衍而来的。这种说法最早是由弗兰克∙马实(Frank Marsh)博士在1941年提出的,他解释道:“真有繁殖力是必要的,因为在杂交的时候,配子结合形成的胚胎可能活不过原肠胚阶段,或者足月而死,或长成健康个体但不生育,或者完全健康并有生育力。如果在形成早期卵裂球的时候来自双亲的两套染色体都参与,就会真有繁殖力。这是真杂交的特别要求,因为有的时候雄性细胞并不参与新个体的形成,而只是刺激卵细胞自己发育成胚胎,这实际上是人工影响的孤雌生殖。”18

德国慕尼黑大学微生物学家西格弗莱德∙雪莱(Siegfried Scherer)博士将马实的标准进行了逻辑的延伸,认为如果两种生物都可与第三种杂交,它们就都属于同一类。19他也扩展了马实对真杂交的解释:“如果杂交后代的胚胎发育超过了卵细胞的阶段,父源、母源的基因协同表达,这两个个体就属于同一个基本类型。”20值得注意的是,本定义虽然出自一位年轻地球创造论者,但文章是发表在智能设计运动的一个主要出版物上的,21可见我们并非自说自话。讽刺的是,在雪莱发表上述分析的同一份出版物里,罗斯也有作品出现,所以他不能假装不知道。

雪莱理论的意义,在于他认识到了杂交固然能说明两个生物属于同一类,但不能杂交的两种生物不一定不属于同一类(杂交失败可能是由于退行性突变)。毕竟还有很多夫妻不能生育,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把他们划归不同的物种,更不能说他们不属于同一类。

有些无神论者怀疑类的概念,要求创造论者列举所有的“类”。如果想要做这件工作,当然就必须对所有的有性生殖的生物做杂交实验,这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也没有一个进化论者列出所有的生物种,他们也只能罗列一些人工划分的族群,称之为种。要求列举出每一类生物的怀疑者忽视了一个事实,既外延性定义(一一罗列)并不是唯一的定义方法。以杂交作标准是更可行的定义,该定义在原则上允许研究人员列出所有的类。

不连续系统学

杂交是添加性证据,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根据杂交结果在某一类中添加成员。至于排除性证据,即排除某生物属于某一类的可能性,我们还有圣经标准。例如,鲸和鸟类与陆生动物没有共同的祖先(创世记第1章第20-25节),人类与其他动物没有共同的祖先(创世记第1章第25-27节)。进一步细分有困难,但创造论系统学家研究的是不连续特征。

22

类的界限

类的界限并不能等同于现行分类学概念中的任何一个单位(种、属、科等)。但错不在圣经中“类”,而是因为人为分类系统内部具有不一致性。许多生物虽然属于不同的种,甚至不同的属,但仍然能杂交并形成有生殖力的后代。这意味着它们事实上属于同一个物种的不同亚种,即多型物种。鲸豚凯凯玛露(Kekaimalu)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它是两个所谓的属,伪虎鲸和宽吻海豚的杂交后代,且有繁殖力。23马实在《自然界的变异和固定》一书中还列举了其他例子。24

由于人为分类系统的局限性,创造论者发明了基于圣经的生物分类系统,称为创造分类学(baraminology)。马实最早用“baramin”一词来描述受造类,25取希伯来文bara(创造)和min(类),他称baramin为“基本类型”,以杂交为标准依据(见上)。

创造论者相信“种以上的进化”吗?

2000年11月25日,罗斯的助手拉那在“信仰的理由”广播中说:“在鲸豚的例子中,人们看到的是‘科’级的进化,这比‘种’高两级,所以不再是形成新种的问题。这是‘科’上的进化,是大幅度的转化。”

然而他完全没说到点子上。所谓“科”是人为的概念,在这个例子里实际上属于同一个生物种。之前他刚刚说过:“我听到年轻地球创造论者因为我们反进化的立场而攻击我们。这是非常滑稽的,因为他们说我们,至少说罗斯自己,是神导进化论者,是妥协者,然而究竟是哪一个阵营与进化论者站到了一起呢?不是我们,我们因为在生命的创造上采取超自然的立场而受到攻击。

关键的问题不是我们能接受多少“变化”,我们无意跟他们玩“谁更反对变化”的游戏,他们到了反对新种形成的程度,这是站不住脚的。关键的问题是圣经的权威性,包括近期的创造、全球性的洪水和动物繁殖“各从其类”。

狼和狗:案例分析

创造论者经常指出,诺亚并不需要把狼、狐狸、郊狼、澳洲野犬、吉娃娃、大丹犬、西班牙猎狗、腊肠犬等等带上方舟,所需要的只是一对有潜力分化出各个品种的类似狼的动物。而进化论者现在也承认,家犬从狼分化出来才不过几千年,两者实际上差异不大,虽然他们坚持把这一过程称为“进化”。26

10491-PIC01

比如说,最初的犬/狼类体内也许含有编码各种不同毛长度的遗传信息。早期动物的毛长度可能中等。在这里的简化示意图中,27每只动物下面注明一个基因的两种形式, L编码长毛, S编码短毛。

从第一排开始,中等毛长的动物(LS)交配繁殖,后代中的每只动物从每个亲体中都可能获得L或S,形成自己的一对基因。在第二排中,我们看到后代可能有短毛(SS)、中毛(LS)或长毛(LL)。试想像,如果气候大幅度变冷(像大洪水后的冰川期),只有长毛动物得以存活并留下后代(第三排)。从此以后,所有的犬都变成长毛品种了。请注意:

  • 现在它们适应了环境。
  • 它们比第一排的祖先更特殊化了。
  • 这是通过自然选择而发生的。
  • 没有添加新基因。
  • 事实上,基因从群体中流失了,遗传信息减少了,与微生物变成人的进化相反,后者需要添加信息才有可行性。
  • 群体适应未来环境变化的能力下降了。如果气候变热,群体中再无短毛的基因,动物可能会中暑。

以上可能性已得到实验支持。在德国,有人让一只母狼与一只大个的雄性贵宾犬交配。幼崽的模样都差不多,都携带着父母双方的基因信息。然而这些后代互相交配产生的“孙辈”则差别很大:有一只外貌像狼祖母,性凶残,另一只则极像贵宾,其余的介于中间,兼具两者特征。28这说明:

  • 贵宾犬和狼同属一类,甚至同属一个生物种。
  • 第一代幼崽具有充足的多样性基因,能产生多种多样的后代。
  • 所以,从原理上讲,挪亚方舟上只需要一对类似的有多样基因的动物。

注意贵宾犬一个最著名的特征,长毛,就是由于信息损失的突变而造成的——犬毛长到一定长度后自行褪落的能力被破坏了。

还有一个例子,俄罗斯研究人员把哈士奇和豺交配,培育“豺士奇”。由于哈士奇的温驯和野豺比任何家犬都灵敏的嗅觉,豺士奇成了最高级的缉毒犬。29这也显示在原始犬类祖先演变成哈士奇的过程中出现了遗传信息的损失,导致嗅觉下降。

罗斯的“种系发生神学”及其隐含的意义

罗斯实际上把物种不变看成“福音真理”。他甚至将一整套神学构建在一个信条上:即在过去数万年间并没有新种出现。具体地说,罗斯要我们相信,创造周的第七天一直持续到现在(见第二章“第七天还在持续吗?”)。他认为,由于近期没有新物种发源,这就证明上帝在完成创造之后一直在休息(The Genesis Question: 64-65,155,以下简称GQ)。

作为证据,罗斯引用(GQ:64)保罗∙厄立克和安∙厄立克(Paul and Ann Ehrlich)的说法,称自然界中尚未见到新物种的诞生,30但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而且厄立克夫妇无论如何也算不上最可靠的信息来源。保罗(1932年生)是蝴蝶专家,因倡导极端的人口控制理论而出名。在他1968年出版的著作《人口炸弹》中,他预言资源会耗竭,并出现大饥荒。他的灾难性预言已经被否定,但他们夫妇仍然在鼓吹这些极端观点,包括极端的人工流产政策。

2000年10月,罗斯和肯特∙侯文德博士(Dr. Kent Hovind)在安克伯格(John Ankerberg)主持的电视节目里进行辩论。31

罗斯基本上重复了他在《创造与时间》一书(Creation and Time,以下简称C&T)第79-80页上所写的:

“仅仅通过理论推导,我们就可以确定,一个物种不可能变成另一个不同的物种,除非它的个体数量超过了1015,体型小于1厘米,而且繁殖周期短于3个月。这意味着,病毒和细菌中可以有新物种形成,但对于寒武纪大爆炸以后鸟类、哺乳类等生物的发生,这是不能解释的。”

我还没听哪一位生物学家说过这种话,而罗斯在这方面是个外行。体型大小有什么关系?下面将要讨论,有很多新物种形成的例子并不符合罗斯的标准。

圣经模型预言物种的快速形成

圣经中的创造/堕落/洪水/分散模型也预言新亚型甚至物种的迅速出现。这是因为所有的现代陆栖脊椎动物品种都只能来自约4500年前从方舟上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动物。相反,达尔文认为这个过程必然需要漫长的年代。事实上,许多被进化论者用来支持其理论的证据也支持圣经的模型。

从前达尔文的反对者们大多认为上帝把物种造在了现在的位置上。达尔文在与创造论者的辩论中,指出上帝怎么会在几乎相同的海岛上创造出不完全相同的雀鸟或者巨龟呢?32

在这个问题上达尔文是正确的,海岛上的动物确实是从大陆上的动物演变而来的,圣经创造论者也相信这一点。在全球性大洪水之后,动物从亚拉腊山经大陆迁徙到海岛上。所以达尔文的辩论只能攻击妥协的创造论观点,而对圣经创造论观点无效。

当今的渐进创造论者,譬如罗斯,所持的观点与当年达尔文的反对者们几乎一样,所以他们在试图继续一场150年前已经输掉的战斗。但是如果当初基督徒们没有在地球的年龄上和全球性洪水上妥协,这场战斗的焦点就是正确的,甚至是可以打赢的。

事实很简单:已知许多物种是在最近数千年出现的,有些甚至是在有记载的历史中出现的,这在下一节要讲到。33有时出现的是单一物种,有时是一大群物种,尤其是在热带。然而值得再次强调,物种形成与真正的进化无关,因为这是既有遗传信息的重新排列和损失,而不是形成新信息。

这一切证据都有力地否定了罗斯的信念,即上帝在近期的历史中一直在休息(按照罗斯发明的关于第七日的定义)。所以那些靠罗斯的理念进行护教的基督徒很容易被打翻。罗斯为无神论者背书,认为接受新物种形成即接受进化论,当一个基督徒被这种观点洗了脑,当他的武装仅仅是罗斯关于现今没有新种形成的宣言,面对新物种的证据,他们能如何应对呢?

然而罗斯在2000年11月25日的广播中,针对国际创造事工指出的物种快速形成的例子,大言不惭地讲:“这些研究论文都在我们手里,所有这些论文所宣称的都是繁殖隔离的证据,这跟物种形成是两码事。”

但这不合逻辑,因为繁殖隔离正是生物学上物种形成的定义!罗斯在别处也承认过关于物种的一个常用定义就是“一群相互交配并能产生有生育力的后代的生物”(C&T:78)。(值得注意的是,“一群”这个词罗斯的原文是“a class”,这也是很笼统的用法,因为“class”在生物分类学上是“纲”,是介于“门”和“目”之间的一个明确的类别。)

如果罗斯在谈到物种形成的时候指的不是繁殖隔离,那么他就必须提供另一个定义,而且要解释为什么我们要接受他的定义。但是我们有可靠的消息说罗斯和他的生物学家拉那已经被反复地质问他们所指的究竟是什么,但他们拒绝回答。他们对于物种形成的模糊定义无助于事,因为另外那些定义实际上更模糊,若根据他们所说的那些替代标准,新种形成的例子会更多。

物种形成机制举例

    1. 小群体

要把一个物种分化成两个,就必须要出现差异,比如损失不同的遗传信息,导致个体之间不再能够交配繁殖。这在孤立的小群体中最有可能发生。突变在小群体中因偶然因素而被固定的可能性比较大,而且特定基因在小群体中流失的可能性也大(基因漂变)。在大群体中,要把一个突变在群体中固定下来比较困难,因为基因取代的代价太高——没有突变基因的生物必须统统死掉。34基因流失也难,因为即便一些个体没有把某个基因遗传下去,其他个体很可能会把它传下去。

    1. 异域分化

一个初始群体如果含有高度多样化的基因,就可以很快地分化成许多亚型。当这一群体被分割成孤立的小群体时,每个亚群可能只携带一部分遗传信息和/或不同的基因突变。如果这些亚群受到不同的选择压力,它们就有可能变成独立的物种。这称为异域分化(Allopatric speciation),是恩斯特∙梅叶(生于1904年)创造的名词,源于希腊文ἄλλος(不同)和πατρίς(家乡)。

生物学界已经发现了好几个快速适应的例子,包括特立尼达的古比鱼、巴哈马的蜥蜴、不列颠哥伦比亚海岛上的雏菊和马德拉的家鼠。35另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在伦敦的地铁系统里出现的一“种”新蚊子,在100年内就不能和亲代群体交配了。其变化之迅速让进化论者惊讶,但让开明的创造论者欣慰。36

还有一个人工“异域”分化的例子,是研究人员人为地将群体分隔开来的情况。新墨西哥大学的威廉∙赖斯(William R Rice)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乔治∙萨尔特(George W. Salt)证明,如果将一群果蝇按照对环境的嗜好进行分类,并将它们分别养殖35代以上,后代果蝇就会拒绝与从不同环境来的个体交配。37

    1. 同域分化

知道同域分化(Sympatric speciation)的人不多,这指的是在没有地理屏障的情况下形成繁殖隔离(“Sym-”即相同的意思)。除了地域位置以外,别的因素确实也会造成分化,比如,鸟的叫声和毛色变化可能让配偶无法辨认,因而不能交配。 1996五月在加利福尼亚州阿西洛马市召开的一个关于物种形成的大型科学会议上,人们认识到同域分化比梅叶所认为的要常见。38例如,有些吃水果的昆虫利用宿主植物的果实来求偶和交配。如果一群昆虫决定试用一种新果子,那么它们就只能与选择同一种植物的个体进行交配。这样,即使在同一个地理位置内,也会出现繁殖隔离(新物种形成)。

再举一例,生活在同一片湖里的鱼可能出现繁殖隔离。这是由于遗传因素所致的食物嗜好的多样性,另外自然选择也会在不同的体型中选择大小最合适的体型,进而影响配偶选择。维多利亚湖中的数百种鲷可能就是这样形成的。以下是有关最近几千年内形成的300种鲷的最新论述:

“尽管维多利亚湖的历史不长,里面却有几百个特产物种,六个特产属。一般地,人们认为所有这些鱼类品种都是在这个短时期内就地演变出来的。”39

创造论动物学家亚瑟∙琼斯博士(Arthur Jones)

曾以鲷类物种形成作为博士论文题目,他认为圣经上的创造/洪水/分散模型为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40

    1. 基因重排

生物学家发现,在基因突变(抄写错误)造成遗传信息的损失之后,有几种方式可以导致新物种的出现。比如,由于突变的蛋白质不能识别某些“印记”,会造成交配失败。41染色体重组会导致互相之间不能繁殖,“跳跃基因”也是如此(现有基因在基因组中移位,这是已有信息的重组,而非形成新信息)。多倍体生物,既含有一套或几套多余染色体的生物,有时不能与亲代群体交配。多倍体在植物中通常可以存活,但在动物不行。然而,多倍体只是相同信息倍增所致,而非形成新信息(如果一个学生胆子大,也可以把同一份作业交两个拷贝,看能否多得几分!)。

大洪水后新种的形成

罗斯对于新种形成的一系列错误理念,也反映在他关于大洪水后物种形成的一些人云亦云的说法。他告诉我们动物从方舟里出来以后,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形成新物种(GQ:155)。事实上,以上刚刚讨论过的近期出现的物种,有些甚至是在一代之内形成的,42类似于上文讲到的狼和贵宾犬的后代。也有很多其他例子显示在数代之内就形成截然不同的生命形式,尽管还不一定算得上新物种。43事实上,创造论者指出,梅叶的异域分化模型可以解释动物从亚拉腊山上分散以后是如何形成不同的变种的,44山地的地形和不同的迁徙路线为小群体在地理上的分隔提供了理想的条件。人类由于巴别城的语言混乱而分裂成众多的小群体,向全地分散,此后形成了不同的人种,创造论者一直就是用异域分化来解释的(见《创世答问》第十八章)。当然,现代人各种族之间并不存在生殖隔离,还都属于同一个物种。如果罗斯懂得这一点,就能避免某些严重错误了(见第九章,“巴别的后果”)。

罗斯还称,如果物种曾经快速形成,今天的生物学家应该会看到大量的新种不断出现(GQ:155)。他说这样的话表明他对新种形成过程一无所知。今天很少见到物种形成,这根本不足为奇(尽管确实有新种形成,而不是像他所说的没有)。众所周知,在所有的生态位置都被现有的生命形式占据以后,新物种就很少出现,但在大部分生态位尚且闲置的时候,新种就容易出现。45在大洪水之后,大部分生态位显然是闲置的,所以会有大量的新种在短期内出现。但新物种很快占据了可利用的生态位,物种持续形成的机会几乎已经被堵死了。

创造论者相信“超速进化”吗?

最后,罗斯重复一个错误的论调:因为创造论者宣扬从方舟上出来的动物发生了快速的新种形成,所以创造论者比进化论者更热烈地拥抱进化论,并说这颇具讽刺意味(GQ:91-92)。但实际上,物种形成并不意味着全新生命形式的起源。新物种只是亲代物种的轻度变异,通常只是亲代物种的一个亚群。

正如我们所指出的,这里没有进化,因为没有新信息。开明的进化论者也承认,新物种的起源不过是一种生命形式在生态上的适应,新物种表现出的复杂程度与亲代物种相同或比亲代物种更低。

进化论的实质是向更高级类型的演变,这是完全不同的。从生物学创新的角度来讲,物种形成本身算不上进化,所以当创造论者讲到快速的物种形成的时候,他们并非在倡导快速进化。

当然,确实有不少进化论者试图混淆视听,坚称只要接受新种形成(甚至种内形成新亚型),就等于接受从分子到人的进化。不幸的是,罗斯显然也落入了这个逻辑圈套(见上述“偷换概念”)。

注意,和罗斯一样的另一位渐进创造论者,沃尔特∙布莱德利(Walter Bradley),也同意变异不等于进化,他说:“上帝创造出主要的动植物类型,然后使用一些过程演化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多种多样的生命形式。”46

所以,如果说创造论者相信“快速进化”的话,那么一些渐进创造论者也一样。这表明罗斯的“物种固定”论即便是在他自己的信仰体系里也不是被主流人士所普遍接受的。他所倡导的这种难以立足的观点不幸变成了无神论者攻击一切创造论者的口实。

结语

根据圣经的创造/洪水/分散模型,上帝创造了一些生物类型,每一类中包含着大量的基因多样性。大洪水后,各类脊椎动物的代表从亚拉腊山迁徙分散,产生了对不同环境中各种生态位的适应性。孤立的小群体为新种形成提供了理想的条件。

另外,我在这里所称的“关于种系发生的罗斯神学”,是彻底失败的理论。这是一个极好的反面教材,说明要根据某些假定的科学事实构建一套非常规的释经法,这原本就是非常危险的。一旦这个假定的事实被证明是错误的(在这里就是罗斯关于最近数千年内不曾有物种形成的信念),这种神学架构(在这里就是罗斯关于第七日仍在持续、上帝今日似乎不再创造什么的教条)也就随之倒塌。罗斯无力反击,因为他的总体神学就是基于让圣经臣服于“科学”。

 

参考文献

      1. G.A. Kerkut, Implications of Evolution (Oxford, UK: Pergamon, 1960), p. 157. 
      2. S.J. Gould, The Structure of Evolutionary Theor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 137-141. 
      3. 同上 
      4. 同上 
      5. P.N. Pearson, “In Retrospect”, Nature 425(6959):665, Oct. 16, 2003. 
      6. Hutton’s Other Unconformity”, Geological Society News (UK), October 16, 2003. 
      7. 同上 
      8. F.J. Ayala, “The Mechanisms of Evolution”, Scientific American 239(3):48–61 (September 1978); p. 55. 
      9. C. Wieland, “Beetle Bloopers”, Creation 19(3):30 (June–August 1997); creation.com/beetle. 
      10. W. Gitt, In the Beginning Was Information (Bielefeld, Germany: CLV, 1997). 
      11. C. Wieland, “Beetle Bloopers”, Creation 19(3):30 (June–August 1997); creation.com/beetle. 
      12. C. Wieland, “New Eyes for Blind Cave Fish?” creation.com/cave_fish. 
      13. J. Travis, “Muscle-bound Cattle Reveal Meaty Mutation”, Science News 152(21):325 (November 22, 1997).
      14. Wm. B. Dembski, The Design Inference: Eliminating Chance Through Small Probabilities (UK: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98).
      15. L.M. Spetner, Not By Chance (Brooklyn, NY: The Judaica Press, 1996, 1997). 
      16. W. Gitt,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Biology”, J. Creation 10(2):181–187 (1996). 
      17. L.S. Lerner, “Good Science, Bad Science: Teaching Evolution in the States”, Thomas B. Fordham Foundation, September 26, 2000. 详细的反驳见creation.com/lerner. 
      18. F.L. Marsh, Variation and Fixity in Nature (Mountain View, CA: Pacific Press, 1976), p. 37. 
      19. S. Scherer, “Basic Types of Life”, in Wm. A. Dembski, Mere Creation: Science, Faith, and Intelligent Design(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1998), p. 197. 
      20. Ibid. 
      21. 参见C. Wieland, “CMI’s Views on the Intelligent Design Movement”, creation.com/IDM, August 30, 2002.
      22. T.C. Wood, “A Baraminology Tutorial with Examples from the Grasses (Poaceae)”, J. Creation 16(1):15–25 (2002). W.J. ReMine, “Discontinuity Systematics: A New Method of Biosystematics Relevant to the Creation Model”, in R.E. Walsh and C.L. Brooks, editors,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reationism (Pittsburgh, PA: Creation Science Fellowship, 1990), p. 207-213. 
      23. D. Batten, “Ligers and Wholphins? What Next?” Creation 22(3):28–33, June–August 2000; creation.com/liger. 
      24. F.L. Marsh, Variation and Fixity in Nature (Mountain View, CA: Pacific Press, 1976), p. 36. 
      25. Ibid. 
      26. K. Lange, “Evolution of Dogs: Wolf to Woof”, National Geographic (January 2001):p. 5. 
      27. 根据P. Weston and C. Wieland, “Bears Across the World” Creation 20(4):31 (September–November 1998). 
      28. R. Junker and S. Scherer, Evolution: Ein kritisches Lehrbuch, 4th edition (Giefsen, Germany: Weyel Lehrmittelverlag, 1998), p. 39. 
      29. “A Dog Called Jacksy”, New Scientist 174(2343):19 (May 18, 2002). 
      30. P. R. Ehrlich and A.H. Ehrlich, Extinction (New York: Ballantine, 1981), p. 26. 
      31. J. Woodmorappe, Noah’s Ark: A Feasibility Study (El Cajon, CA: Institute for Creation Research, 1996), p. 181. 
      32. Cosner, L. and Sarfati, J., The birds of the Galápagos, Creation 31(3):28–31, 2009; creation.com/galapagos- birds; Tortoises of the Galápagos, Creation 32(1):28–31, 2010; creation.com/galapagos-tortoises. 
      33. J. Woodmorappe, Noah’s Ark: A Feasibility Study (El Cajon, CA: Institute for Creation Research, 1996), p. 181. 
      34. W.J. ReMine, The Biotic Message (St. Paul, MN: St. Paul Science, 1993), chapter 8. 
      35. D. Catchpoole and C. Wieland, “Speedy Species Surprise”, Creation 23(2):13–15 (March–May 2001). 
      36. 见 C. Wieland, “Brisk Biters”, Creation 21(2):41 (March–May 1999). 
      37. John Rennie, editor, “15 Answers to Creationist Nonsense”, Scientific American 287(1):82–83. 反驳见creation.com/sciam and RE2. 
      38. A. Gibbons, “On the Many Origins of Species”, Science 273:1496–1499 (1996). V. Morell, “Starting Species with Third Parties and Sex Wars”, Science 273:1499–1502 (1996). C. Wieland, “Speciation Conference Brings Good News for Creationists”, J. Creation 11(2):135–136 (1997); creation.com/speciation-conference. 
      39. L.S. Kaufman et al., “Evolution in Fast Forward”, Endeavour 21(1):23, (1997). 
      40. J. Ashton, editor, In Six Days: Why 50 [Ph.D.] Scientists Choose to Believe in Creation (Green Forest, AR: Master Books, 2001). 
      41. P. Cohen, “The Great Divide”, New Scientist 160(2164):16 (1998). P. Jerlström, “Genomic Imprinting”, J. Creation 13(2):6–8 (1999). 
      42. J. Woodmorappe, Noah’s Ark: A Feasibility Study (El Cajon, CA: Institute for Creation Research, 1996), p. 181. 
      43. Ibid., p. 180. 
      44. Ibid., p. 165. 
      45. Ibid., p. 179–182. 
      46. W.L. Bradley and R.L. Olsen, “The Trustworthiness of Scripture in Areas Relating to Natural Science”, in E.D. Radmacher and R. Preus, Hermeneutics, Inerrancy, and the Bible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1984), p. 290. 

 

《反驳进化论》 的续集,反驳了PBS 节目和《科学美国人》中最近提出的支持进化论的论据

作者:乔纳森•萨尔法提() 迈克尔•马修斯博士(Michael Matthews)
翻译:中国创造论团契

论点:共同的设计指向共同的祖先

进化论者说:“研究发现各种生物的DNA和生物系统有惊人的相似性,这是表明地球上的生命都有一个共同祖先的可靠证据。”

最早发表在《反驳进化2》第六章

 

共同的结构=共同祖先?

在大多数支持进化的辩论中,正方认为共同的身体特性,如猿和人类五个手指,说明在遥远的过去,生物源于同一个祖先。共同结构(同源性)指向同一位创造者而不是指向同一位祖先,这种说法遭到了达尔文的嘲笑(由理查德•欧文(Richard Owen)在PBS 节目中,改编的戏剧“与达尔文相遇”中提出)。

但是,“源自共同的设计者”的理论能够更加合理地解释现代遗传学家的发现:达尔文所认为的许多外表相似的解剖结构,其背后的基因蓝图的差异是非常大的。遗传的是基因,而不是结构。所以如果不同生物是从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话,它们的相似性理应产生于同一个遗传系统(这或许源自相同的设计,但也不一定)。但是在许多情况下,事实显然不是如此。例如四肢都有五个指头的青蛙和人类,人类胚胎先发育出手/脚掌,然后指头之间的物质溶解(而形成5个指头);而在青蛙的胚胎中,指头是从手/脚掌的芽点(见下面的图)向外长出。这一事实强烈地反驳了进化论以共同祖先来解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似性。

人类和青蛙的指头的发育

发育程式图显示了人类和青蛙的指头的不同发育模式。

10416-human-frog-digits-cs 10416-embryonic-development-en

左图:人类的模式,细胞被执行程序化的死亡(凋亡)将手/脚掌分为五个区域,然后发育为5个指头(手指和脚趾)。【参考T.W. Sadler, editor, Langman’s Medical Embryology, 7th ed. (Baltimore, MD: Williams and Wilkins, 1995), p. 154–157.】

右图:青蛙的指芽细胞分裂生长形成指头。【参考M.J. Tyler, Australian Frogs: A Natural History (Sydney, Australia: Reed New Holland, 1999), p. 80.】

美国公共电视网(PBS)的节目和其它进化宣传人士声称DNA代码是通用的,这证明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但这是错误的,DNA代码是有不同的,有些自1970年代以来就已经被发现,它们不仅存在于线粒体,而且还存在于细胞核DNA的序列中。其中一个例子是草履虫,64个密码子中的一小部分编码(与其他生物)不同的氨基酸。更多不同的例子还在被不断发现。1发现研究所指出了PBS节目中这个明显的事实错误。2此外,一些生物除了编码主要的20种氨基酸之外,还编码一个或两个额外的氨基酸。3

从PBS发言人尤金·斯科特(Eugenie Scott)的回应中可以看出,进化论体制更关心的是如何弘扬进化的理论,而不是科学的准确性。她不但不承认PBS项目是错的,而且还攻击投诉他们的人,引用他们的(正确的!)言论,称其是“荒唐得难以置信。” 然后她又隐晦地认可了她刚刚批判的,引用了以下解释:“然而,这些异常,我们知道是从生物的标准代码演变出来的。”

这也等于说:“指出确实存在的异常密码子,是错误的,即使这是事实也不行;PBS进行错误的教导,是合理的,因为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理论不总是符合事实。”

但将“达尔文主义的真理”当作解释事实的“证据”必定会引发很多问题。没有实验证据,因为我们缺乏这些所谓的祖先的DNA编码。但是,共同祖先的说法在理论上也是有问题的,更改DNA的编码会产生错误的蛋白质,从而导致生物死亡。所以一旦生物选定了一套氨基酸代码,就只能坚持下去了。发现研究所也指出了斯科特主张的逻辑悖谬。4当然,大部分代码是通用的,但对此的最好解释是设计同源。所有可能的数以百万计的基因代码中,生物现有的代码最有利于防止错误。5但异常代码否定了进化论的解释。

DNA 比较——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科学美国人》反复重申一个普遍的论点-DNA的比较可以帮助科学家重建生物体的进化过程:

“宏观进化研究生物分类学上物种水平之上的变化,它经常以化石记录和DNA比较作为证据来构建各种生物体的相关性。”[SA 80]7

DNA比较只是同源性争辩中的一个子命题,在圣经的理论框架下也一样可以理解。同样的数据也可以用共同的设计者来解释。工程师通常对不同的建筑使用相同的建筑材料,一个汽车制造商通常在不同的汽车上使用相同的部件。所以如果设计师在许多不同的生物中使用相同的生物化学反应和生理结构,我们不应该感到惊讶。相反,如果所有生物体都是完全不同的,这似乎指向有很多的设计师,而不是一个。

由于DNA是生物结构和生化分子的蓝图,所以最相似的生物之间理应有最相似的DNA。猿和人都是哺乳动物,体型类似,所以猿和人有类似的DNA。人类DNA与另一种哺乳动物,如猪,应该比与爬行动物,如响尾蛇的,有更多相似性。实际正是如此。人类与酵母菌,除了有一些共同的生物化学反应外,其他完全不同,因此我们应该期望人类DNA更相似于猿的DNA,而不是酵母DNA。

所以一般形态上的相似性不是只能由(进化论的)共同祖先解释。此外,还有一些令进化论者费解的异常之处--一些进化论者不认为之间有密切关系的生物却存在机体上的相似性。例如,脊椎动物的血红蛋白,这是血液中携带氧气的复杂分子,让血液呈红色。但人们也发现在一些蚯蚓、海星、甲壳类动物、软体动物,甚至在某些细菌中也有这种蛋白。骆驼和护士鲨抗原受体蛋白具有相同的不寻常的单链结构,但这不能解释为鲨鱼和骆驼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6还有很多其他例子,不能以进化来解释相似之处。驳斥“分子钟”

驳斥“分子钟”

《科学美国人》反复重申一个普遍的谣言,DNA给了我们一个“分子钟”,记载着DNA从最简单的生命形式进化到人类的进化历史。

“然而,进化论者可以从分子生物学中得到进一步的支持证据,所有的生物拥有的大多数的基因是相同的,但按照进化论的预测,在不同的物种间,按照它们之间的进化关系,这些基因的结构及其蛋白质产品会有所不同。遗传学家说这些“分子钟”记录了时间的流逝。这些分子数据也显示某些生物是进化过程中的过渡形态。”[SA 83]7

实际上,进化论者所谓的分子钟有许多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不仅有我上面提到的例外和共同设计论点的挑战,而且这些分子数据实际上更加支持神创造了不同类型的生物系统,而非连续的进化,正如非创造论微生物学家迈克尔•登顿(Michael Denton)博士在《进化论:理论陷入危机》(Evolution: A Theory in Crisis)一书中所指出的。例如细菌(原核生物)中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与多种多样的真核生物(从酵母、小麦、蚕、鸽子到马)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其差异百分比几乎相同(64–69%)。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之间没有过渡性的细胞色素,也没有看出“高等”生物(如马)的细胞色素比“低等”生物(如酵母)的细胞色素分化程度更高。

比较无脊椎动物,如蚕蛾,与脊椎动物,如七鳃鳗、鲤鱼、乌龟、鸽子和马的细胞色素C序列,也可以观察到同样的模式,所有的脊椎动物与蚕的细胞色素C差异程度都相近 (27 - 30%)。同样,比较七鳃鳗(一个“原始”圆口纲脊椎动物,又称无颌鱼)与鲤鱼、青蛙、鸡、袋鼠、和人类的血红蛋白,其差异都相近(73 - 81%)。将鲤鱼和牛蛙、海龟、鸡、兔、马的细胞色素C相比,其差异均为13 - 14%。在圆口纲脊椎动物→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或鸟之间的细胞色素没有任何过渡类型。

进化论者的另一个问题是,分子钟如何能够在很多不同的生物体的任何特定的蛋白质中,均匀地产生差异(即使排除一些前面所讨论的、带来更多问题的例外)。若这些差异是由于进化产生的话,大部分类型的生物必须有同样的单位时间突变率。但观察显示,真正不变的是每代突变率,这样,对于繁殖快的生物如细菌来说,单位时间突变率就会很快,而对于大象来说就会慢得多。而在昆虫中,繁殖周期的变化范围很大,从苍蝇的数周一代,到蝉的许多年一代,但没有证据表明苍蝇比蝉的(DNA分子)分化更大。因此观察到的证据不支持所谓DNA差异模式是生命演变过程中突变随时间累积而造成的说法。

参考文献与注释

  1.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 29 August 2002. 
  2. 2001年9月10日的新闻发布会,关于PBS对“通用遗传密码”的“错误宣告”。 
  3. 某些古细菌和真细菌的DNA中编码第21和22种氨基酸,硒代半胱氨酸和吡咯赖氨酸,参见J.F. Atkins and R. Gesteland, The 22nd Amino Acid, Science 296(5572):1409–10, 24 May 2002; 是针对1459–62页及第1462–66页科技论文的评论。
  4. 2001年9月20日新闻稿,幕后情况:“进化”发言人试图抹黑被忽略的科学评论家。
  5. J. Knight, Top Translator, New Scientist 158(2130):15, 18 April 1998. 自然选择无法解释代码的优化,因为无法在不破坏功能的前提下,用“更好的”代码取代前一个有功能的代码。
  6.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95:11,804; cited in New Scientist 160(2154):23, 3 October 1998. 
  7.  若引文出自John Rennie在《科学美国人》中的文章,就用SA缩写,后加页码;若出自美国公共电视网(PBS)的《进化》系列,就用PBS缩写,后边的数字表明哪一集。 

 

作者: ()
翻译:中国创造论团契 

 

Lion wont eat meat

 

在1946年到1955年间,一头在美国出生长大的雌性非洲狮子,在她全部生命的九年里没有吃过肉。1 其实,她的主人乔治斯(Georges)和玛格丽特·维斯特伯(Margaret Westbeau)2 曾因看到“肉食动物不吃肉无法生存”的科学报告而十分担忧,也曾竭尽全力培养他们这头不寻常的宠物(小塔基 Little Tyke)对肉的兴趣。他们甚至发布现金悬赏广告,奖励任何能制作母狮喜欢的含肉食谱的人。纽约动物园的馆长建议维斯特伯往小塔基的奶瓶里滴入几滴血液,这将有助于断奶,但小雌狮拒绝碰奶瓶——哪怕里面只加了一滴血。

前来参观维斯特伯的100英亩(40公顷)牧场的游客中有学识广博的动物专家,他们也提出了建议,但毫无效果。小塔基依旧健康地享用她的日常饮食——熟谷物,生鸡蛋和牛奶。在四岁成年时,她重达352磅(160公斤)。

 小塔基依旧健康地享用她的日常饮食——熟谷物,生鸡蛋和牛奶。在四岁成年时,她重达352磅(160公斤)。

乔治维斯特伯写道,是隐谷农场的“一个年轻的游客”的回答,在他在让小塔基吃肉(人们认为肉是食肉动物必不可少的打)这个问题上最终平静下来。

“他转过头来严肃地看着我,然后问:‘你不读圣经的吗?’我承认我读得不够。他继续说,‘读一读创世记1:30,你会找到你的答案。’”我一有机会翻开圣经,就打开他所说的章节。我读到这些话:“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并各样爬在地上有生命的物,我将青草赐给它们作食物;事就这样成了。”这令我十分震惊。
 电视镜头和报纸照片里的小塔基也感动了许多人,其中一人写道:“没有什么比你狮子和羔羊的照片使我更开心了。它帮助我相信圣经。”

尽管小塔基的主人显然不是基督徒,但他们放心了,他们不再担心她拒绝吃肉,从而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到进一步改善她的“素食”3饮食,寻找新的谷物来丰富她的饮食结构。他们会将大量干燥的谷物磨碎,搅拌在一起,再用牛奶和鸡蛋混合煮熟。这头狮子每天早晚就吃这些,有时中午也吃。(为了使她的牙齿和牙龈保持健康——因为她坚决拒绝啃咬所有含骨头的东西——他们会给小塔基厚橡胶靴磨牙,这些通常能维持约三个星期。) 这头狮子不仅在这种饮食下活了下来,还茁壮成长。一位美国动物园“最能干的院长”明确地说,“这头狮子是他所见过的这个品种中最好的一头。”

维斯特伯一家在农场里除了照顾小塔基,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动物。许多来到隐谷农场的游客都是因为想要亲眼目睹“狮子与羊羔一起生活”的景象——类似以赛亚书11:6的预言。狮子与羊、牛、孔雀一起平静生活的景象,在许多游客心里烙下了很深的印记。电视镜头4和报纸照片里的小塔基也感动了许多人,其中一人写道:“没有什么比你狮子和羔羊的照片使我更开心了。它帮助我相信圣经。”

根据小塔基的情况,还有其他食肉动物靠着素食饮食5存活下来的奇闻轶事,人们肯定很容易把这与创世记里亚当堕落6之前,动物们只吃植物的描述联系起来。

维斯特伯先生观察到,“为了调理胃,她会时不时花一个小时在牧场里吃多汁的高草”,这也生动地使人们想起以赛亚书11:7和65:25里的预言,“……狮子必吃草与牛一样。”

参考文献与注释

  1. Westbeau, G., Little Tyke: the story of a gentle vegetarian lioness, Theosophical Publishing House, IL, USA, 1986. (信息摘自以下页数 3–6, 17, 32–35, 59–60, 113–114.) 
  2. 这头小雌狮被她母亲所在的动物园交到维斯特伯一家时,是个被严重抓伤的一天大的幼崽。她母亲之前四次都将刚出生的幼崽杀死了。不过这次,焦急的动物园护理人员准备在分娩的时刻努力拯救幼崽。他们成功救活了小塔基——但没有来得及阻止她母亲迅速有力地咬伤幼崽的右前腿。
  3. 现在许多人把没有受精的鸡蛋算为“素食”饮食,因为不涉及到杀害动物。虽然鸡蛋(或成年动物喝的牛奶)似乎不太可能是亚当堕落前饮食的一部分,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狮子不是一定需要吃肉才能生存。现在许多植物濒临灭绝了,在人堕落之前/大洪水之前的植物王国,很有可能存在着蛋白质非常丰富的植物。
  4. 遗憾的是,在好莱坞拍摄一个全国联播的电视节目时,小塔基得了肺炎,几周后死亡。
  5. 1980年代住在印尼的时候,几个家庭告诉我,他们从不给宠物狗喂肉吃——尽管喂它们的剩饭中不免会掺杂骨头。其他报告显示,这是那个国家的普遍现象。 
  6. 圣经没有详细地告诉我们草食类动物在人犯罪堕落后如何转变为肉食类动物,一种可能是神的“重新设计”。因此,即使今天狮子要生存下去的确需要吃肉,也不能否定《创世记》的真确性。更完整的讨论可参见创造事工的《创世答问》一书。’ 

 

作者:盖里·贝兹(
翻译:中国创造论团契 

最近,一个位年老地球创造论网站的作者麦克·霍尔(Mike Hore)回应了我的文章《你的权威是什么?接纳百亿万年说法的基督徒无法引用圣经经文进行辩论证明自己的观点》(What is your authority? Christians who invoke millions of years cannot make their arguments from the biblical texts.)在继续阅读之前值得先看一下这篇文章。

10403-ref-cartoon

123rf.com/rudall30

我对他的回应穿插在下文中做了回答:

他写道:1

我有意在这篇文章命名上使用盖里·贝兹(全球CMI创造国际事工的总裁)的标题,就是最近他写给支持者的通讯文章标题。这正是年轻地球创造论者的主要问议题,也可能是他们的主要动力。在最近几年,他们不再以“年轻地球创造论者”自称,而是改为“圣经创造论者”。

没错。而且,我是第一个提倡使用这个更为清晰的称谓的人,这是早在2011年的一封CMI通讯中提出的。我提倡使用这个称谓是要强调我们 的确是相信 圣经经文的,以区别向世俗科学妥协的年老地球论者或神导进化论者,因为他们对世俗科学的依顺已经与超过了对圣经明确的教导相违背的信任。我的你原文可以在这里读到:《我们是……圣经创造论者?》(We are … biblical creationists?  

暗含的意思是我们如果不相信地球是年轻的,即便认为自己认为符合圣经,我们也不符合圣经。

不,我不是暗示,我是明说。虽然这个主张看似强硬,但我诚恳地认为,如果把许多自己的意思 强加 在经文里,还自称过多强解经文的人为符合圣经,实属这有点虚伪。注意,我们不是说年老地球创造论者一定不是基督徒——而是说我们无法从圣经里发现年老地球论(或进化论)。持这种理论就意味着低估圣经。因此,所以我说这观点不符合圣经,而且与基督教教义信仰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我们作对基督徒意味着什么真实含义的认识,即我们堕落的现状以及对救恩的需要等,只有从能来自圣经中看到。或许关于这些教义的经文也需要重解。?

霍尔可以无障碍地相信上帝在创世记第1章第1 的作为,相信上帝能够创造一个无法想象其的庞大的宇宙,这个他没有问题。但讽刺的是, 他却无法 相信上帝有足够的能力在六日内完成。

如果我们将‘“科学’”奉为教义解经的过滤器,将其而且 一致统一一以贯之地 使用于整本圣经,就会对神学造成严重问题。比如说,同样是这的科学,也称显示人无法不会从死里复活,那么我们也要用文化语境重解复活的意思吗?科学也还显示,物质不能凭空被创造,也无法不能彻底毁消灭除。,但这似乎并不妨碍霍尔似乎可以毫无障碍地相信上帝在创世记1:1的作为,相信上帝祂能够创造一个无法想象其庞大的宇宙。但讽刺的是, 他却似乎无法“相信” 上帝有足够的能力在六日内完成。令人感到悲哀的是,这与创世记1:1提摩太后书3:5所警告的情况很为相似:“有敬虔的外貌,却背了敬虔的实意;这等人你要躲开。”,可悲。

对于若要理解数十亿年的地球年龄这一观点是怎么来的,可参见《上帝是不是用几十亿年创造宇宙?这为何重要?》(Did God create over billions of years? And why is it important?

其实事实上,(他们以为)我们在圣经的立场方面,上妥协的是了我们,因为我们让科学成为了另一个权威。

你们的确是这么做的——你们的论点和言辞足以证明这一点。

无论多少有名望的福音性派学者接受古老地球论,似乎都无济于事,因为他们明显也是不符合圣经的。

没错,他们不符合圣经。但是谢谢您提到了另一点。您不仅将世俗科学视为权威,您还认为我们应该相信年老地球论的另一个理由是:有很多基督徒科学家和学者都相信,换句话说:“因为他们如此信,我们也信吧。”这又是一个以权威说话的次要论点证,但这同时样也是错误的。即便有一百万名基督徒科学家相信年老地球论和古老宇宙论,这都不足以说明问题无关紧要。在教会历史上的某个阶段,反对三位一体的阿里乌异端2要比持守三一论的正统理解更加盛行,但是值得感恩的是基督的神性没有被理论的流行程度决定并不是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来决定的。身为基督徒,我们不应该将人的意见(尤其是建基于圣经之外的)视为终极权威,只有圣经才是唯一的权威,既正如 唯独圣经 (Sola Scriptura3) 的概念所述 。向主张渐进创造论的妥协理论的家休·罗斯(Hugh Ross)采用的正是这个策略,他从情感层面蛊惑人相信他,以“相信我,我是天文学家”或类似的说辞达成目的!

盖里在文章中提到了在某次大会上的他与一位提问者的对话,这番对话点中了问题的核心,提问者问及如何看待一位著名学者也相信年老地球论。盖里在回应中提到:“…或许比如,您可以告诉我圣经中有没有经文,若按字面意思理解,表述了千百亿万年的观点?或者甚至或者哪一处经文只是从圣经中看到给人一个古老地球/古老宇宙的印象?”
盖里说的看似很有道理。

谢谢,但是以下的反驳未能奏效并不能否定我。

但是他的回答有问题,他所说的“按字面意思”理解。没有人可以仅按字面意思理解圣经或任何其他文字。这听起来很简单,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在阅读、听闻任何内容时,都会将文化背景带入对信息的理解,我们的社会文化与圣经书卷写作的时代、地点的社会文化都极为不同。
这是年老地球论、神导进化论和罗氏渐进创造论者的一大盲点。他们将年老地球的‘“科学’”与‘“真正的科学’”混为一谈,前者更多涉及的是历史和对过去的信念,而后者是类似于可以用来验证地引力的科学。

所以,在我们已经启蒙的‘“科学时代’”,我们要按照现行的(却是变化不定的)科学知识重解圣经。若情况真是如此,我们将无法确定我们对圣经的解释或理解是否正确。明天,我们或许又(用‘“科学’”)发现了今天所未知的。我明白了这个规律,这样一来我便永远无法确定现在的解释是否正确。举例来说,如果我对经文的解释以大爆炸理论为基础,由于大爆炸理论变幻不定,我对圣经的解释也要随之变更了。我在学校所学的大爆炸理论和现在的大爆炸理论完全不同。根据今天的版本,宇宙要比我在学校所学的版本的古老100亿年。创世记中的‘“日’”又要被延长!

霍尔宣传年老地球理论的方式其实和进化论的‘“基要主义大祭司’”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宣传的方式并无二致。他道金斯声称说,从对自然世界的观察中,我们可以轻易推导出这是原自设计。但是他事先预设自然主义一定是正确的,因此他说:“生物这门学科研究的是表面上看似是为了某种目的而被设计[实际不是]4的复杂物体。”简言之,这你需要一名科学家(或作:进化论者)帮助你明白。同样,霍尔也是似乎在说:“盖里·贝兹说的有道理。但是创世记1章按照字面意思读,创世记第1章看似讲的好像是一些普通日,而且圣经也从来都没有提及数百亿万年的概念,但是这并不是创世记第1章的原义。”什么?

容我解释清楚;没错,研究希伯来文的语境、语法,以及不同文体各自的表达方式的确很重要。但我们越是这么做,我们就越会发现,证据坚定地证明创世记的原义正是字面直白表述的意思。可以参见《创世记第1章的语法和语义》(Syntax and semantics in Genesis 1)。

对于我们西方社会来说,科学上的问题非常重要,我们会要求答案精确到具体的时间、体积质量、速率等。,这是我们根深蒂固的习惯。所以当我们在看读创世记第一章第1章的时候,我们当然希望很容易看到24小时的日,将去搜寻上帝创造世界的诸多细节挑出去。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自然的。

身为基督徒,我们应该相信“圣经 都是 神所默示的,於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摩太后书3:16–17)。如果“上帝的话”是真理,那么最自然、最直接的应该是按照作者(上帝)的表述理解圣经。难道我们要认为暗示自称为“真道”的那位无法清晰、有效地表述吗他的意思吗?

对于年老地球论者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的释经方法(是将额外的内容读入圣经,而不是将本来有的内容解读出来)。他们将内容读入圣经,但并非按照可用实证检验经验性的、可测量的操作性科学,如可操作科学,相反,很遗憾地是透过‘“世俗科学’”的镜片去解读。在过去的这些年里,已经出现过很多次将创世记中的‘“日’”以这种释经法解释的尝试。

图:年老地球论者的问题 1:解读经文的方式不一致(具有挑选择性)。

10403-pic1

【图:创世记第一章之外出现的‘日’(‘ yom ’)的用法‘日’+数字 410次、‘晚上’+‘早上’和‘日’同时出现 38次、‘早上’或‘晚上’和‘日’同时出现 23次、‘晚上’和‘日’ 52次,这些意思都是指普通的一天。为何在创世记中的日就有问题?】

让我们来仔细看一看这幅图(右)。

你可以看到在圣经中,除了创世记以外,日(希伯来文yom)和数字或“晚上”和“或“早上”或“夜“一起用时,日在上下文中的词义都不存在争议。只有在创世记第1章第1节 “日”的词义引发质疑,为什么?因为如果你的成见已定,认为世俗科学已经证实地球存在千百亿万年,那么就必须找地方将千百亿万年塞进去!那么所以,我在此重申,古老地球论并非建立在圣经之上,甚至根本不是圣经暗示的。

但是生活在另一个文化的人,从这段经文中所读出的内容很可能就很不一样。

没错。这正是我要说明的,而且而在此霍尔已经认同了我的观点。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在创造和大洪水之后,虽然有数千年的时间供知识积累,但是后来的圣经的作者一直将创世记的“日“理解为最简单直白的意思。年老地球者的文化“眼镜”是世俗科学。一个部落的文化可能是关于幽灵鬼魂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上帝的话语可以按这种方式解读或过滤。打个比方,如果圣经说,在神和人之间只有一位中保(提摩太前书2:5),打个比方,若这段可以随意解读,那么人们就可以说所有的宗教都是平等的,而且通往上帝的路有很多。如果若是这样,圣经就敞开大门可以供任何古怪的思想栖息,人们也可以随意重解新诠释自己认为难解的经文也可以被人们利用于支持自己的诉求。若是这样, 现在盛行的科学潮流,称外星人是我们的创造者,又称“原始”的圣经作者基于自己时下的文化局限误将他们当做神祇等,这又有何错误呢?

比如说,我已经与澳洲土著人一同工作了三十余年,他们对科学问题兴趣全无。创世记一章第1章中对他们的重要性,就是发挥作用的属灵的力量在运行。我们没有看到其他属灵体,唯独上帝,从无到有创造一切,又仅凭用祂的话语创造了植物、动物和人类,没有任何其他的属灵体介入。这些人当然不会对‘“日’”是什么意思,、或亚当夏娃如何在一天之内给所有的动物命名等问题感兴趣,对他们来说有比这更重要的问题。

抱歉,这个前提或思路没有逻辑。首先,身为澳大利亚人,我也见过许多土著信徒,我发现他们大多数人,在得救之后,可以毫无疑问地接受创世记中的内容。一旦他们相信上帝是谁,他们就可以自由地按照祂写的方式相信祂写的内容。其实,这个现象也可以形容成心意被圣经更新而变化,无论之前他们的文化偏见如何。罗马书12:2告诉我们:“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

从这个角度讲,虽然他们很不幸,这么说虽然很遗憾,但这很可能是对那些没有受过‘“高等’”世俗公众教育(教化)之人的祝福,因为不曾有人给他们灌输亿万年的历史。这也是他们为什么对“科学问题”不感兴趣,正如您所说的。简单来说,他们对上帝的认识来自经文,所以他们单纯地相信圣经所记,而不需要没有多余的年老地球论者所增加加上的额外包袱。这里也可以看到亚当如何在一天给所有的动物起名字。

因此,我主张,虽然年轻地球创造论者对于非常坚定地持守坚持圣经的权威非常坚定,(这是值得赞赏的),但是他们独特的解释是受文化限制的,也不一定是圣经实际的教导。毕竟圣经为何要如此教导呢?如果用上帝已经赐给我们的能力可以发现真相,祂为何还要在圣经中不惜笔墨记录每一个细节呢?

文化解经读可能与作者写作的方式多少有一些关系吧。但是在今天,在我们的‘“现代文化’”中,我们依然还在讨论对圣经直接的理解。为什么?因为我们再三证明了用于支持古老地球论的科学方法是错误的,这个些方法不能用于决定物体的年龄。更何况,真正的科学不断地告诉我们古老地球论有多么严重的错误,同时证实圣经的时间框架是正确的。

1.无论上帝通过圣经告诉我们任何什么事情的,其真正实目的就是让我们因此可以相信上帝,并与祂建立关系(没有任何文化观都不能可以改变这个种认识)。如果我们不能直接地相信祂写的经文,因此,这个解释圣经的总体原则将决定我们是否能够直接相信上帝所写的话语圣经的这一宗旨就受到影响。如果上帝不可足靠信,我们为何还要相信靠祂呢?2.我们在上帝所创造的世界中所观察到的任何事情都应该与祂的话语一致。科学不应该有任何与圣经历史记载相冲突的内容。虽然我们不能用科学方法证明上帝在六日之内创天造地,但是有很多证据都与古老的地球年龄不吻合。3.如果对圣经的解释是由文化所左右,我们则会看到圣经这些解释随文化变迁而改变。,比如说,公园前第一世纪之前的犹太人、中世纪的僧侣和十六世纪的改革者都会对圣经持不同的解释。然而,在人们向均变论地质学妥协之前,大众都持六日创造论(包括早期的教父会领袖)。

如果我们真的对把圣经的权威性看得很重要,我们就应该研究圣经对我们的教导究竟是什么,而不是找其他我们有感兴趣的,却不是圣经想要教导我们的内容。

我认为,直接从文本上来看,上述声明又显得有点虚伪(抱歉,其实是行话废话,但我只还是想更加友善一点10403-smile)。但是让我们更深入地研究一下这整幅图景他的意思,因为圣经 的确教导了 在霍尔看来没有教导的内容。

年老地球论者的问题 2:福音依赖于对创世记的直白解释。

举例来说,(这只是一种可能性),创世记第1章有可能是比喻,以日常用语向我们描述创世记的图景。在犹太文化中,这种手法是常见的,我们在新约里的比喻中可以看到,或者是撒都该人[原文如此]去见耶稣时,说的了一个女人嫁了七个兄弟的故事,没有人会认为真有这回其事,这不过是为了证明一个论点的生动的“思想实验”。在这里我并不是要声称创世记第一章第1章就是这种情况。

如果既然这个比喻与创世记一章第1章不是同一种情况,为何要用此说明问题呢?耶稣是要用一个比喻来教导一个问题。这和历史叙述的文体不一样。,其实这是一个完全不恰当的类比。这个例子是比喻,比喻在耶稣的教导中是一种得到准确定义的亚类文体, 目的本来 就是要具象地当作比喻解释的。霍尔在此使用的方法被称为诱导转向法,他又一次不从文本本身进行辩论。这已经违背了以经解经的原则,这个原则是教会在历史上一直使用的。认为创世记第1章是“诗意”的进思路与名声败裂已经声誉扫地的文体框架说类似。我们网站上有不少关于创世记第1章文体的文章,证明它的文体是历史叙述(这些文章他明显没有阅读)。我们下面会看到,历史真相对于大部分的基督教义,包括救恩论来说,都是十分关键的。

但然而是这仅是可以适用于文化的一种与文化背景相对应的一种可能性。我们而且在我们试图正确地理解圣经的时候,头脑中我们正应该问这样应该不断地思考这一类的问题。将真正的教导从旁枝末节中提取出来或,和对教导方法的分辨,都中提取出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但是如果要认真对待圣经,这个工作是必须的。当然对于那些被年轻地球创造论否定的福音派学者来说,这是一生所做的正是这样的工作。
10403-pic2

【图:新约圣经中的创世记

新约圣经提到创世记的次数超过100次;新约圣经有60次提到的是创世记1-11的内容;新约圣经对创世记1-11每一章都有所提及;耶稣16次提到创世记1-11的内容。

因为他们都在提及历史】

又一次,我们看到了对诉诸权威的认可,,类似于“看,我们是科学家,相信我们吧。”。请留意,我可以回应说国际创造事工雇用的基督徒科学家比我知道的任何其他机构的都要多,但是这与如何决定创世记的文字意含义毫无关系。

同时再者,创世记并不是脱离“真正教导”以外的旁枝末节。新约圣经的作者在建构教会的教义时提到创世记一章第1章,又如何解释他们的文化背景又如何呢?新约圣经中有超过100次提到创世记。,其中提到创世记第1–11章的次数超过有60次,每一位新约圣经的作者都提到了创世记第1–11章(见图)。

明显看来然,保罗和新约圣经的其他作者,甚至主耶稣基督,都是相信按照字面意思理解直白的创世记、六日的创造、照字面意思描绘真实的亚当和夏娃以及全球性的洪水。你只能说,或许主耶稣基督(创造者——歌罗西书1)不明白祂自己在讲什么,或者说,祂要如此教导,是为了让时下文化可以明白。问题在于我们在回顾这西些内容时,只能认为祂实际上弄错了。举例来说,在马可福音10:6,祂说上帝在起初创造人类(第六日)。如果这些日是数十亿年,他们人类就是在创造的末了。,见图。这并不是一件小事。‘“起初’”意味着一百四十亿年之后吗?再等几年,我们是不是又要因为‘“现代科学’”的新发现而延长修改这个时间框架呢?

如果耶稣错了,那么圣经就不可能是由上帝启示的。如果祂会犯错误,那么祂就不是无误靠不住的,不是神,因此不能为我们赎罪。生物逻各斯( Biologos )这个神导进化论组织也是持类似观点,他们称新约作者对创世记的理解是错误的。见《这不是基督教》(It’s not Christianity!)一文。

若是这样,如果创世记不是真实的历史,不能按圣经文字直接理解堕落、犯罪和死亡,那么我们就真的不需要从什么景况中被按圣经字面意思所说的救赎。相信伊甸园中所发生的事情是整个福音的基础和缘由。

10403-pic3
 

年老地球论者的问题 3:从隐喻的角度理解创世记。

10403-pic4

在路加福音中,耶稣的家谱一直追溯到的亚当。在马太福音中,家谱追溯到亚伯拉罕。记录这一代又一代的人(也可参见创世记5章和11章)就是为了说明圣经所记录的是始于时间之初的真实历史,其中出现的人物都是真实地活在一定历史和空间中的人。他们这些记录之所以很重要,还因为他们将我们救主的家谱连到了亚当。耶稣是“末后的亚当”(哥林多前书15:45),因为历史上实实在在地存在过一位将罪和死亡带入世界的亚当。还要记住的是,耶稣说亚当存在于创造“之初”。耶稣成为人,成为亚当的后裔,成为和我们的一样子,要才能作“至亲/代赎者/救赎主”(以赛亚书59:20)。如果新旧约中的这些家谱在新旧约中都是不准确的,就会动摇圣经的准确无误性和基督作为我们的至血亲和和救主的地位。

如果家谱中真有即使遗漏的了几代人,如休·罗斯(Hugh Ross)和其他一些人所称的,这也不能并非等同于将世俗的时间框架插入圣经中, 所因为那将需要的 几百亿万代 的人。这种观点严重动摇圣经的可信度样的说法太牵强。

年老地球论者问题 4:倾年老地球论否认人类不再需要救主

很多时候我不肯定年老地球论者是否真的理解年老地球的观点源于何处。很多人认为放射性测年法可以证明岩石和化石的年龄,所以要接受其测定结果。但是简单说来,地球年龄源自人们对地球地质学的解释。人们就是认为多数岩层和其中细致的沉积岩层都是经过数百万亿年,甚至几十亿年的缓慢、渐进的地沉积作用形成类下来的。仅此而已!

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年老地球论者崇尚科学,却忽视科学所证明的,岩层在灾变过程难中快速形成的现象(这一部分也是已经成为世俗地质学的一部分)。参见迅《速形成的岩石》和《沉积层分层压的实验》(Experiments on laminations of sediments)。

10403-pic5

猜一猜哪一个需要被更正? 明显这然圣经与科学没有冲突,虽然科学每过几年就会更翻新!

虽然他们称自己相信圣经,但是却不予认同全球厚达几千米的沉积层是在挪亚洪水期间形成的。这样一来,又有一处碍事的圣经文必须被忽视或重解了(重解为局部洪水)。

10403-pic6

但是问题依然存在。这些岩层都包含化石,化石是死亡的记录(岩层中也有人遗骸的化石)。所以如果人们相信数百亿万年,其实就是在亚当之前插入了数百亿万年的死亡历史。如果亚当的堕落是真正发生于时空历史时空中的事件,而且这个他的堕落是我们需要救主的原因,那么福音就因为数百亿万年的观点而被动摇了。

圣经与科学没有冲突

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麦克·霍尔效劳的网站自称“ 年老地球事工 让圣经和科学毫无冲突地联合”。当然,有没有冲突取决于你所佩戴的科学眼镜,是否将圣经视为所有事情(或者是它明确提到的事情——比如说地球年龄的问题)的最终权威。这是年老地球论者、神导进化论者和罗氏渐进创造论者的一大盲点。他们将古老地球的‘“科学’”,这种更多涉及历史和对过去信念的科学,与‘“真正的科学’”,即类似可以验证地引力的科学,混为一谈。

我们不需要通过使用神学手段按照时下的文化传统或新颖观念来重解或者更正圣经。虽然他本来的用意是回应,但是麦克·霍尔采用的论点都是在只是在圣经之外的寻求论证。这也进一步实际上加强化了我原来那篇文章所提到的论点,即年老地球论者的论证据并非来自圣经本身。

 

参考文献与注释

  1. Creation Science. What is our Authority?, oldearth.org/authority.htm, accessed 7 October, 2013. 
  2. 这个争议起源于阿里乌(反对三位一体论)和亚他那修(支持三位一体论)之争。后者曾因为坚持他认为圣经明确教导的教义而被驱逐。 
  3. 拉丁语,‘唯独圣经’。 
  4. Dawkins, R., The Blind Watchmaker: Why the Evidence of Evolution Reveals a Universe Without Design , Norton & Company, 1996, p. 1. 

 

作者:卡尔.威廉著(

看到众多基督教领袖,不是仅仅对大爆炸理论持包容态度,而是全力拥护,实在令人吃惊。根据他们的言论,信徒似乎应该将这个理论视为捍卫信仰的主要依据。——「毕竟我们终于可以用科学证明宇宙有一位创造者了。」

然而,屈从于「为世界所接纳」这一诱惑,代价是沉重的,至少在物理学和天文学领域是这样。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告诫基督徒:把大爆炸理论纳入基督教思想,无异于将木马运进特洛伊城墙内。这么说是因为:

  • 接受大爆炸理论就必须接受一连串与圣经根本无法相容的事件 [如:地球出现于太阳之后,而非于太阳之先——参见「两种世界观的冲突」(Two worldviews in conflict)和「若太阳不是到第四天才被创造,创世记一章中的『一天』如何能按字面理解?」(How could the days of Genesis 1 be literal if the Sun wasn’t created until the fourth day?)]
  • 大爆炸理论的「几十亿年宇宙进化论」不仅是建立在自然主义的假设上,而且与耶稣亲自所说的话相悖。耶稣说:人在创造的开始就出现了,而不是漫长的「创造过程」的末尾阶段才出现(马可福音10:6)——参见「耶稣与世界的年龄」(Jesus and the age of the world)。
  • 根据大爆炸理论,星体、太阳系和包括地球在内的行星是在缓慢进化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也意味着相信大爆炸理论的基督徒就不得不接受「地质进化论」(在地球上有化石的岩层都是经几百万年沉积形成的)。结果便是:他们就只能否认全球性洪水,接受死亡、血腥厮杀和疾病(如化石所显示的)现象是亚当之前就有的事情。这样一来,被造物的堕落、受咒诅以及这对我们现实世界造成的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被切断了,也就使得基督徒无法从圣经的角度回答世界上为何会有痛苦和邪恶的问题(上帝创造了一个美好的世界,但是罪将这美好的一切破坏了)。见「恐怖分子和死亡」(Terrorists and Death)和「年老地球的上帝」(The god of an old earth)。
  • 今天神学与当下科学的联姻就意味着明天神学很可能要守寡。

其实,大量迹象表明这个情况正在上演。以前相信宇宙大爆炸理论为无可辩驳的「科学」而接受它的人们,现在发现自己上了当。一个天文网站(www.cosmologystatement.org)和《新科学家》(雷诺(Lerner, E.)Bucking the big bang, New Scientist 182(2448)20, 22 May 2004)最近发布了33位领军科学家提名的《致科学群体的公开信》引起轰动。www.rense.com 网站上一篇名为《33位顶尖科学家批驳大爆炸理论》的文章说道:「大爆炸已经成为主流的宇宙历史观。据埃里克.雷诺、地球科技(Earthtech.org)的数学家麦克.伊布森(Michael Ibison)和其他几十位科学家的观点,这个理论跃居主流,起关键作用的不是科学方法,而是出于筹集经费策略的考虑。」

公开信的摘录如下:

  • 「今天的大爆炸理论,依赖于条目不断增加的假设,这些假设是我们从未实际观测到的东西,其中最典型的有暴胀、暗物质、暗能量。没有这些假设体的支撑,天文学家的所观测到的和大爆炸理论的预测之间存在致命的冲突。」
  • 「然而大爆炸理论离开这些假设就无法成立。没有假想出来的暴胀学说,大爆炸理论就不能预测今天所观测到的均匀的、各向同性的宇宙微波背景(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CMB,观测宇宙学的基础)。因为宇宙中距离大于几度的各个不同的部分不可能具有相同的温度和相同的微波辐射量。暴胀理论要求的密度要比太初核合成(亦即该理论对宇宙轻元素起源的解释)所需的大二十倍。」 [这里指的是「视界问题」,也同时支持我们在《光传播的时间 :大爆炸理论面临的难题》(Light-travel time: a problem for the big bang)中的观点。]
  • 「在任何其他的物理学科中,人们都不会容许这类情况存在——为了弥合理论与观测之间的鸿沟而在模型中不断地增加假设的存在体。这种做法至少会引起人们对该理论合理性的高度质疑 [原文强调]。」
  • 「不仅如此,大爆炸理论的定量预测没有一个被随后的观测所证实。该理论的支持者所宣称的成功(得到证实)的案例,多是通过不断增加一系列的可调参数反过来去迎合观测结果,正如托勒密的地心说需要一层又一层的本轮。」

持与大爆炸理论不同意见的人说,有其它一些宇宙学理论确实可以做出成功的预测,虽然这些模型无法回答所有的问题。但是,他们说:「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缺乏资金,这些理论无法完善和发展。事实上,这些与宇宙大爆炸学说不同的理论已经不能自由地进行讨论和验证了。」

那些要求基督徒接受「宇宙大爆炸理论」是「科学事实」的人分辨说,大爆炸理论几乎是整个科学界所接受的。但是那33位持不同观点的科学家指出了很多创造论科学家都很熟悉的情况:「在大多数主流学术研讨会上,都缺乏开放式的学术思想交流… 怀疑和相反观点是不允许的,而且年轻的科学家即便对大爆炸理论持反对意见,也已经习惯不做声。质疑大爆炸理论的人担心公开自己的意见,会影响他们科研经费的申请。

进化论者兼科学史家艾乐文.理查德兹(Evelleen Richards)提到,一些其他的宇宙学理论,虽然也持有宇宙进化的观点,但由于对经典理论宇宙大爆炸构成挑战,也得不到重视。见《科学… 事实有待检测》(Science… a reality check)。这应该能让圣经创造论者看到其面临的艰巨挑战。

我们今天不是常能在报纸中看到很多关于「观测结果」支持大爆炸理论的报道吗?实际上,这几位杰出的非基督徒科学家说:

 

「就连对观测结果的解释也会受到成见的左右,一个结果正确与否全看它是否支持大爆炸理论。于是,所观测到的红移、锂和氢的丰度、星系分布的数据冲突,连同其他问题都被忽视或轻视了。」

 

科学是人类得力的工具,但它需要被人们理解而不是被人们崇拜。科学可能犯错,它同时是不断变化着的,可以通过科学确定的东西很有限。正如国际创造事工经常指出的,大爆炸理论不像是科学概念,更像是宗教教条——建立在人本主义这一宗教之上。正如这些反对大爆炸理论的人所指出:

 

「只支持大爆炸理论框架下的研究项目,这样的做法会削弱科学方法的一个基本要素——不断地根据观测结果去验证理论。这样的限制使得中立的讨论和研究无法开展。」

 

而且,事实根本不是「透过望远镜『看到』几十亿年前的大爆炸」——尽管许多本应该更明白的人也天真地这么认为。观测结果总是透过世界观「镜片」被解读和过滤。这些发展大爆炸理论的人,他们的思想受到了普世价值观的引导,与如今也喊着皇帝没穿衣服的人没有两样。他们想要一个自生的宇宙,而他们的反对者想要一个永恒存在且没有起点的宇宙。但是从基督徒的角度来看,二者都公然藐视他们的创造者所叙述的真相。

达尔文主义风头正劲,魔鬼仇敌正在试图诱惑信徒接受一个攻击圣经权威的理论,这个理论更狡猾却更致命。渐进创造/大爆炸等理论在福音性群体中猖狂蔓延,仇敌应该是自认已经占了上风。

对于今天福音派的最严重的妥协性立场,我的同事约拿单.萨弗拉蒂博士(Dr Jonathan Sarfati)刚出的《绝不妥协》(Refuting Compromise)对所涉及到的问题作了深刻有力的剖析,这不是随便推荐的参考资料。书中第五章直击大爆炸理论的漏洞,揭示了这个忽视了众多科学问题、由错谬逻辑撑起的理论,如何最终成为一个权威的理论典范——这章的部分内容与上文摘录的反对大爆炸理论的进化论宇宙学家所写的信件相符。书中也讲到如何在不依赖大爆炸理论的情况下,任然使用「第一因」(first cause)的论证方法。这本书有着穿透迷雾般的清晰度和逻辑性,它定会成为一部基督教经典,并拥有改变文化的力量。我强烈建议本文的所有读者都找这本书《绝不妥协》(Refuting Compromise)来读,读后借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

(本文另有罗马尼亚语俄语翻译)

这是反驳进化论(Refuting Evolution)一书的续篇,目的是反驳用来支持进化论的最近期论据。

 

作者:乔纳森.萨法蒂博士(Jonathan Sarfati,Ph.D.)和迈克尔.马修斯(Michael Matthews
译者:黄逸恒博士(Felix Wong, Ph.D.)

争论:性的进化

 

 

进化论者称:「一个所谓的进化论中的难题——性,其实可以很容易解释。」

 

最先发表于《反驳进化论2》第十一章
原文见Refuting Evolution 2 - Chapter 11 - Argument: Evolution of sex

PBS电视台的「进化论」系列片第五集,是基督教与进化论冲突中最具说明性的实例之一。这集的题目是「为何有性?」进化论者通常的宣传是「科学」(假定为进化论)是关于事实/证据或「如何」发问,而宗教才是关于价值/信念/道德或「为何」发问。如本书第二章所述,这样区分是错误的,这集节目就说明了这一点。在这里,进化论心理学直指性的道德层面。

这一集花很多时间来讨论一个功能完善的有性生殖系统的好处,但错误地暗示这已经充分地解释了性的由来。

性被说成比生命更重要,因为性能够让基因传宗接代。 PBS电视台大量引用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的进化论遗传学家罗伯特.维曾刻(Robert Vrijenhoek)关于有性繁殖的论述:

那就是我们的永生。我们借此与未来的人类相连接,也借此与既往的祖先相交通。借此而接续的祖先曾经是鱼,再往远处延伸是原虫,再往远处延伸是细菌。 [PBS电视台「进化论」系列第五集]

当然电视系列只是宣称有这种关联,其凭据只是根据一些共同特征而做出的似是而非的推论(请看第六章) 。这里也可看到进化论如何冲击着宗教,尽管他们主张两者相互兼容(请看第二章)。维曾刻(Vrijenhoek)暗示永生与个体的生存毫无关系。

 

无性繁殖与有性繁殖

 

PBS的电视片把镜头带到德克萨斯。在那里,科学家研究过一些蜥蜴,这些蜥蜴全是雌性。它们会产卵,卵也会孵化,下一代全都是母亲的复制品。这个过程叫做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这个字的字根来自希腊文parthenos(童女)和拉丁文genesis(希腊文gignesthai 被诞生)。蜥蜴的孤雌生殖看来运作得非常好,所以为何需要性呢?

 

有性繁殖的不利因素

 

该节目承认性确实有许多不利之处,例如只有50%的基因传给后代。这意味着一个有利突变有50%可能性会流失。在一个穏定的群体中(即个体数量保持不变),平均每个个体留下一个后代,那么无性繁殖把基因传给后代的效率就是有性繁殖的两倍。性也意味着,最佳基因构型从来不能完整地传给下一代。

有性生殖需要维持性器官,并要维持一种机制以避免男性免疫系统去破坏他的(与自己基因不相同)的精子,还要避免女性免疫系统破坏外来的精子或她(在胎生生物里)怀孕的下一代,这都是有生物学代价的。在后面一节(性的选择)可以看到,性炫耀有时是繁琐的,并让个体承担一定的风险。在胎生的情况下,雌性动物显然要花费大量时间和体力去携带幼仔。寻找配偶需要精力,否则生物体在死亡之前就没有机会将基因传留;再者,如果一个性别被消灭,整个物种就会灭绝。考虑到像细菌这样的无性生物繁殖得如此迅速,有性繁殖实在是麻烦重重。

蜥蜴的孤雌生殖让解说员提出一个问题:「突竟需不需要雄性?」一半的食物被雄性吃掉,但群体中只有另一半(雌性)直接参与生育。在无性繁殖,所有成员都直接生产下一代。

 

有性繁殖的有利因素

 

既然有性繁殖的物种也运作良好,雄性一定有他的作用。电视片又转向墨西哥索诺拉的一个池塘,其中居住着一种桃花鱼, 这种鱼既有有性繁殖的个体,也有无性繁殖的个体。桃花鱼受到一种寄生虫感染,引致黑斑病。 PBS又引用遗传学家维曾刻的话,他说有性繁殖的桃花鱼比无性繁殖的个体抵抗力强。

研究人员引用《红女王的假设》,这是李.云.瓦伦(Lee van Vale)的发明。 《走进镜子里》的爱丽丝与红女王一同奔跑,女王称她们需要努力奔跑才能维持原位。进化据称就是一项比赛,无性繁殖的桃花鱼,只生产复制品,停止了进化,就容易受打击。但有性繁殖的桃花鱼,由于形成了很多变异,就成了一个移动的目标。但另有进化论学者说:「红女王的概念只是为动物学上的一个谜团起了一个可爱的的名字而已。」1

当干旱杀死了所有的桃花鱼时,这个漂亮的假说似乎受到了质疑。在水池里再度自然长起的桃花鱼中,寄生虫首先杀死了有性繁殖的个体。然而人类引入的有性繁殖的桃花鱼仍然是抗病力最强的。天然引入的群体原来是近亲交配而来,所以失去了变异的益处。

所以变异似乎是最主要的收益,为此值得付出代价,包括只传递50%的基因,以及雄性个体的诸多不利因素。有性繁殖还有一个益处,即在不需要群体代价(个体死亡)的情况下也有50%的机会淘汰掉一个有害突变。

 

有益解释不了起源

 

创造论者能够解释,在一个理想的、基因多样化的群体里,一个最初就功能完善的有性生殖系统是如何起源的。一旦这些机制已经存在了,它们就有这些裨益。但是仅仅有这些裨益丝毫无助于解释他们是如何从无到有构建起来的。那些假想中的过渡类形其实高度不利,所以自然选择会淘汰它们。在很多情况下,雄性与雌性生殖器官需要精密调配,以求相互契合,就是说,它们不可能是各自独立地进化而来。

 

性的进化?

 

这一集电视节目中有一段有趣的卡通,画着两个带眼的单细生胞亲吻并交换基因。解说员​​旁白:

「随机改变产生了一个又小又快的生物,这在进化上是有利的。带有这样的生殖细胞的生物体叫做雄性。它们的目标是要寻找具备另一种特质——能提供生命所需营养的生物体。那些就叫做雌性。这些早期的先驱们演变成了精子和卵子。」[PBS电视台的「进化论」系列第五集]

且慢,乖巧的动画不能代替证据,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节目又从所谓的雄性和雌性单细胞生物跳跃到拥有类似细胞的多细胞生物。旁白继续:

「雄性个体制造数以百万计的精子。有了这么多的潜在后代,就没必要对卵子挑三拣四;更好的策略是通通授精。卵子比精子复杂得多,制造卵子时需要投入更多的能量,因而雌性个体只能产生有限数目的卵子。卵子的数目少就意味着传递基因的机会小,这也意味着雌性个体与雄性不同,她们最好有所择择。在深层的生物学水平上,雄性和雌性各有不同的要求,不管表面上如何流露… 一方是小精子,一方是大卵子… 一方要数量,一方要质量。[PBS电视台的「进化论」系列第五集]

几乎与此同时,节目中显示一男一女在单子下面,很可能赤裸,没有显示太多,沉溺于性前戏之中,然后是一系列的动物交配镜头。该节目真是给小学生看的吗?

然后该节目解释雄性动物在求偶过程中的竞争及华丽的性炫耀,同时显示雌性行使选择权。据说女性选择权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时常被否认(尽管一位女性领袖统治了这个国家60多年)。

然而节目又将镜头转到巴拿马,讲一种角色反转的鸟。据说由于鳄鱼吃掉了太多的雏鸟,雌鸟将卵交给公鸟看管,然后赏试多次繁殖。雌鸟守护巢穴,杀死其他雌鸟的幼雏,毁坏遗留下的卵。解说员这样讲:

「所以现在雌性反而重视数量胜过重视质量。现在是雌性为争夺配偶而打架。随着时间的推移,雌鸟就出现了雄性的特性… 这就是进化对性别的启示:雄性与雌性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很大程度上,角色取决与哪个性别竞逐配偶,那个性别抚育幼仔。[PBS电视台的「进化论」系列第五集]

但是之前提到,是精子与卵子的相对大小及速度,导致了雄性竞争,雌性在下一代身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并导致两性之间其他的行为差异。而现在竞争和在幼雏上的投入不再是效果,反而成了原因,颠覆了由于性细胞差异而形成的不同角色。这实际上表明,进化论作为一个解释框架实在是太灵活,其倡导者可以拿它来解释相互矛盾的现实,所需要的只是足够的想像力,去编造一些似是而非的故事。

与该系列片的其余产品类似,第五集的目的就是让观众相信,进化论能够解释性的由来。如果这真是一部严谨的纪录片,它就不会屏蔽反对这种观点的证据。事实上,进化论者对于性是怎样进化而成的,是毫无头绪。即使是无神论者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也这样说:

「我也这样说过,好基因由于性的存在而得益,坏基因由于没有性而得益,但这根本没有解释性为何存在。关于性存在的原因有很多理论,但没有一个是令人信服的… 可能有一日,我会鼓足勇气去处理这个问题,为性的起始写一整本书。」2

PBS自以为是的表态,也与持进化论观点的月刋《科学》(Science)相牴触「性怎样開始及性为何兴旺起来至今仍然是个谜。」3

 

性的选择

 

达尔文最有名的论点就是,自然选择是进化背后的驱动力。但他意识到这不能解释一些貌似累赘的特征,如孔雀的尾翎。所以达尔文创造出另一个说法叫做性的选择,认为异性的选择在决定谁的基因能够传递下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后来性的选择被用来解释人脑的进化。

创造论者并不否认自然选择或性选择。例如,我们认为,人类最初只有一个群体,因为巴别塔事件而分离,经自然选择及性选择而形成了不同的人种。 4

不同的是创造论者认为选择只能作用于预先存在的遗传信息。进化论者相信基因突变能提供可供选择的新信息。但是已知的突变从来没有增加遗传信息,假如突变/选择真的足以解释「从粘汤变成人」的进化,今天这方面的事例应该比比皆是。 5

 

黑猩猩与倭黑猩猩

 

普通黑猩猩和倭黑猩猩(或侏儒黑猩猩)可以杂交,​​所以按照圣经它们是同一类。它们同属一个物种,但有时被分成两个亚种。虽然它们看起来相似,生活在相似的环境中,吃相似的食物,但行为却不同。

黑猩猩暴躁,倭黑猩猩平和。这一集节目拍摄的是圣地牙哥野生动物公园,展现倭黑猩猩之间有「各种想像得到的娱乐性交配」方式,有异性的,有同性的,滔滔不绝的解说词值得让睾酮超高的青春期男生去欣赏一番。

那么,它们的行为是如何解释的呢?据说是由于倭黑猩猩「雌性团结:它们能结成联盟,共同支配雄性」;而普通黑猩猩中雄性欺负雌性。那又怎样解释雌性团结? 「觅食生态上一个相对简单的变化造成了社会行为上的巨大反差。」雌性倭黑猩猩在地面觅食,所以社交互动机会较多。雌性普通黑猩猩做不到这一点,因为大猩猩在地面上觅食,所以它们必须在果树上觅食。据说两百万年前一次干旱杀死了大猩猩,使一个黑猩猩群体得到了在地面上觅食的机会并进化成了倭黑猩猩。这个节目说:真可惜,我们没有类似的历史,没能进化成「一个完全不同的、更和平的、少暴力的、爱好性活动的物种。」

一如既往,我们不应该指望这个故事会有真正的证据。从现有的证据中不可能得出因果关系。换句话说,我们怎能证明这不是反过来发展的?就是说,是不是因为雌性团结导致了地面觅食的行为?甚至是不是由于大猩猩入侵导致倭黑猩猩退化成了黑猩猩?

 

性道德与进化心理学

 

雌性可能渴望雄性有最好的基因,以确保她的下一代是「最适应者」。但她保障后代生存最好的的策略,就是找一位雄性,常在附近并帮她照顾幼仔。雄性最好的策略,就是确保下一代来自于他,所以一夫一妻制带来选择的优势。

但是,进化中的其他因素威胁着一夫一妻制。例如鸣鸟是一夫一妻制的,但雌性鸣鸟有时会贪恋另一个具有更强基因的雄性。但这是有风险的,如果「丈夫」发现,可能会杀死下一代。

这些来自动物的概念应用于人,形成了一门新学科——进化心理学。在PBS的节目中,杰弗里.米勒(Geoffrey Miller)宣称我们的大脑有太多不为生存所需的「奢华」功能,不可能是经自然选择而来。他宣称:「这不是神(的创造),而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性选择——「在求偶过程中,在选择性伴侣时,注重头脑和行为」,我们的头脑就是这样成型的。艺术、音乐和幽默发挥着孔雀尾巴的功能。

据说这是根据对人类两性吸引的测试而得出的。男人喜欢嘴唇丰满的女性面庞,表示雌激素高;男人还喜欢女性中显示睾丸酮低的面部特征。两者都是生育指标。怎么雄性现在又有所选择了?不是精子体积小活动快吗?这再一次说明,进化论无论如何都有解释,其实这等于什么也不解释。

寻找一时浪漫的女人或在排卵期的女人,更喜欢阳刚的面孔,表示基因好。但在长远关系中她们更喜欢女性化「温柔」的男性,因为他们更可能协助她照顾子女。然而外表是靠不住的。我们也怀疑不同种族的面孔被选择的机率有多少,虽然所谓的异族通婚对下一代的基因并没有害处。 6

虽然有个一带而过的声明,说进化心理学在进化论学者中间也有争议,但该节目对米勒的观点未加评判,更未质疑。《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期刋中对他的书《交配的心理》(The Mating Mind)有一篇评论,其中写道:

对这些观点如何才能做出实际检验?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协作努力,进化心理学就会停留在娱乐的领域,而非真正的科学。 7

一位持进化论观点的古人类学领袖伊恩.塔特索尔米勒(Ian Tattersall),也同样挖苦米勒的书:

到头来,我们看到的是讲故事者的艺术作品,而不是科学。 8

 

为什么会有一集讲性?

 

为什么进化论者对于他们的信仰体系如此地热血沸腾,为了把它强加于公众而不惜成百万美元地花钱,去制作PBS「进化论」系列?看看这一集就明白。好像那些为性道德上的毫无顾忌寻找理由的人一手操纵了这一集的制作。人类已经被描绘成一种先进的猿类,而性不过是一个传播基因的工具,这一集节目对所谓的人类「近亲」——倭黑猩猩随随便便的异性/同性「浪漫」不惜浓墨重彩,并宣传这与优越、和平的生活方式相关联,其背后的用心已经昭然若揭。

 

参考文献和注释

 

  1. L. Margulis and D. Sagan, What Is Sex? (New York, NY: Simon and Schuster, 1997), p. 121.
  2. R. Dawkins, Climbing Mt. Improbable (Harmondsworth, Middlesex, England: Penguin Books Ltd., 1997), p. 75.
  3. B. Wuethrich, Why Sex? Putting the Theory to the Test, Science 281:1980–1982, 1998.
  4. 有关人类「种族」的问题,详见 C. Wieland, One Human Family: The Bible, science, race and culture (Creation Book Publishers, 2011).
  5. 注意即使发现了一个这样的突变,进化论者还需要发现几百个,才能为他们的理论找到急需的实际证据。又见 L. Spetner, Not by Chance (New York, NY: Judaica Press, 1999); also see Carl Wieland, CMI's views on the intelligent design movement, 30 August 2002.
  6. K. Ham, Inter-racial marriage: is it biblical? Creation 21(3):22–25, June–August 1999.
  7. T. Birkhead, Strictly for the Birds, review of The Mating Mind by Geoffrey Miller, New Scientist, p. 48–49, 13 May 2000.
  8. I. Tattersall, Whatever Turns You On. Review of The Mating Mind by Geoffrey Miller,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11 June 2000.

(本文的斯洛伐克语)

 

作者:
译者:黄逸恒(Felix Wong)

原文见 Is there really a God? How would you answer?

在我们的日常经验里,万物似乎都有开始。事实上,科学的定律告诉我们,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内看起来一成不变的事物,例如太阳和其他恒星,其实也正在老去。每一秒钟,太阳都要消耗数百万吨的燃料——因此它必须有一个开始,而且它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整个宇宙。

因此,当基督徒称圣经中的神创造了整个宇宙时,有些人会问:「神是从那里来的?」这似乎是一个很有逻辑的问题。

圣经在很多地方清楚地表明,神不受时间限制。衪是永恒的,无始无终——祂是无限的!祂还参透万事,有无限的智慧。1

这符合逻辑吗?现代科学可以容纳这样一种概念吗?你将怎样辨识智能创造者存在的证据?

 

辨认智能

 

更多资料, 请参考Q&A: God

若在某个山洞里发现石器,科学家们会为此而兴奋,因为石器表示有智能存在——制造工具者。器具不会自我设计。不会有人相信拉什莫尔山上雕刻着的总统头像,是亿万年随机侵蚀的产物。我们可以从身边的人造物件中辨认出设计——即智慧运作的证据。

同样地,在威廉.佩利(William Paley) 的著名论证中,手表意味着钟表匠的存在。2然而今天有很多人,包括许多顶尖级的科学家,相信所有的植物和动物,包括复杂得令人难以置信的人脑(人是手表、汽车马达等器具的制作者),不是由一个有智能的上帝所设计的,而是来自一个没有智慧的进化过程。这种观点经得起考验吗?

 

活物中的设计

分子生物学家迈克尔.登顿博士(Dr. Michael Denton),曾经从一个不可知论者的角度总结道:

 

 

「相比于分子生物机器所表现出的智慧和复杂性,即使我们最先进的[20世纪的技术]也显得笨拙… 如果认识不到我们目前所了解的生物设计只不过是整体中的一小部分,那就仍然存在着错觉。在基础生物学研究的几乎每一个领域,更高层次的设计和复杂性正在以日益加快的速度显现出来。」3

 

为捍卫达尔文主义和无神论世界闻名的斗士,理查德.道金斯教授(Richard Dawkins)写道:

 

「我们已经看到生物体实在太难以置信,『设计』得太精美,不像是随机出现的。」4

 

因此,即使是最狂热的无神论者,也承认设计无处不在。对一个基督徒来说,无处不在的设计,与圣经中上帝创造万物的论述完全吻合。

但是,像道金斯这样的进化论者就拒绝关于设计者的概念。他评论道:

 

「不管外表看上去如何,自然界唯一的钟表匠就是盲目的物理力量,不过它是以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发挥出来。真正的钟表匠有远见:他设计齿轮和弹簧,并计划它们之间的联结,心目中有远期目的。自然选择,就是达尔文所发现的盲目的、无意识的、自动的过程——我们现在知道它可以解释一切生命的存在和貌似有目的的生物形态,它心中其实没有目的… 它没有心思… 它并不为将来做计划… 它是盲目的钟表匠。」5

 

 

选择和设计

 

生命建基于信息之上,而信息包含在DNA遗传分子里。道金斯认为,自然选择6和基因突变(盲目的、无目的的DNA抄写错误)共同形成了一种机制,产生了生物设计所需要的大量信息。7

自然选择是一个可以观察到并合乎逻辑的过程。然而,自然选择只能在基因里已经包含的信息上运作——它不会产生新的信息。8其实这与圣经中讲述的起源并不矛盾,上帝创造了互不相同的动物和植物,并命定它们在繁殖时各从其类。

在一类之内人们可以观察到大量变异,也可以看到自然选择所产生的结果。例如自然选择作用于狼/狗一类动物的基因信息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演变出澳洲野狗、狼和土狼。

但是并没有产生新信息——这些变种都是原始犬类的基因信息重新排列组合的结果。从来没有人观察到一类生物演变成另一类含有新信息的完全不同的生物!

如果没有增加信息的途径,自然选择作为一种进化的机制就不能运作。进化论者同意这一点,但他们相信基因突变以某种方式为自然选择的运作提供了新信息。

 

基因突变能否产生新信息?

 

其实现在已经很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 李.斯普特纳(Lee Spetner)博士是这方面的专家,他曾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John Hopkins University)教授过信息和通讯理论。在最近出版的一本书中,他清楚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在这一章中,我将列举几种情况,[它们据称是经突变而进化的实例],来说明信息并没有增加… 在我所读过的生命科学文献中,从未见到一个能增加信息的基因突变。9

 

「所有的已经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过的突变,都是减少了基因信息,而不是加添。10

「新达尔文主义学说的目的,就是要解释生命信息是如何经进化而建立起来的。人类与细菌之间最根本的生物学差别,就是他们内部所包含的信息。其他的生物学差异都是由此而造成的。人类基因组比起细菌基因组,其信息量要大得多。信息不可能由基因突变创造出来,因为基因突变只会破坏信息。一个企业若只会一点一点地赔钱,是不可能赚钱的。」11

 

像斯普特纳博士这样的科学家还有很多,他们所得出的结论,进化论科学家是无法回避的。基因突变不是一个能推动进化过程的有效机制。

 

更多的问题!

 

科学家已经发现细胞内有成千上万的所谓「生化机器」。所有的机器零件必须同时存在,否则细胞不能正常工作。从前认为简单的机制,比如感受光线并把它转化为电脉冲,其实是非常复杂的事情。

既然生命是建基于这么多「机器」之上,自然过程能形成生命系统的概念,是不能成立的。生物化学迈克尔.贝希博士(Michael Behe​​, 参考 The mousetrap man)用「不可简化之复杂性」来描述这些生化「机器」。

 

「… 细胞内充满了令人生畏的、不可简化的复杂系统。从中意识到生命是出于智慧设计,对于二十世纪的人来说确实是一种冲击,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把生命想成是简单的自然定律的结果。但其他世纪都曾受到不同的冲击,我们没有理由说自己能够逃脱。」12

 

理查德.道金斯也认识到,如果生命一开始就需要机器,这就成了一个问题。他指出:

 

「如果允许我们假定复制的功能已经存在,选择就可以累加,盲目的钟表匠理论就大有力量。但如果复制需要复杂的机械,而复杂的机械照我们所知道的只能来自选择的累加,我们便遇上了难题。」13

 

确实是一个难题!对于生命的运作,我们看得越深入,它就变得越复杂,我们就越明白生命不可能自己形成。不仅需要一个信息源,而且生命化学的复杂「机器」,从一开始就必须存在!

 

还有一个更大的难题!

 

一些人仍然试图坚持,第一个细胞内的分子机器纯粹是随机出现的。例如,他们说,从一顶帽子里一个一个地随机抓出字母,有时你会得到一个简单的词,比如「BAT」。14如此经过了很长的时间,为什么不会偶然出现更加复杂的信息呢?

但是「BAT」这个词对于讲德语或讲中文的人有什么意义呢?关键是,除非有一个语言规范及翻释系统,为一个词语赋予内涵,否则字母毫无意义!

在细胞内有这么一个系统(另外的分子)为DNA序列赋予含义。没有这个语言/翻译系统,DNA便毫无意义;而没有了DNA,这些系统也无以运作。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那些能阅读DNA字母顺序的翻译机器, 本身就是靠DNA来编码的!这是另外一种「机器」,它们必须完全成形,否则生命无法运作。

 

信息能否从无信息的物质中产生?

维尔纳.基(Werner Gitt)博士是德国联邦物理与技术研究所(German Federal Institute of Physics and Technology)的所长兼教授。他明确地指出,我们从科学中学到的一件绝对有把握的事情,就是信息不可能从无序中偶然出现。信息总是需要(更多的)的信息才能产生,而且信息的最终源头是智慧:

 

 

「编码系统一定是思维过程的产物(它需要一个有智慧的源头或发明者)… 应该强调,仅靠物质是不能产生编码系统的。所有的经验都表明,编码系统的产生需要一位思想者,他要自愿地发挥自己的自由意志、认知和创造力。15

 

「据我们所知,没有一条自然定律能够使物质产生出信息,也没有任何物理过程或材料现象可以做到这一点。」16

 

 

信息源是什么?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藏在生物体中的大量信息一定来源于一种智能,他的智慧远远高于我们,这是科学家们每天所发现的。但是,有些人会说,这个源头一定还有他的源头,那源头需要更多的信息,更大的智慧。

如果这样推理下去,人还会问,这更大的信息/智能来自何处?然后那个又来自何处… 可以无穷类推,直到永远,除非…

除非存在一个具有无限智慧的源头,超出了我们有限的理解力。这不正是圣经所讲的吗?我们读到:「起初神… 」圣经中的神是无限的,祂不受时间、空间、知识或其他任何东西的限制。

所以,哪一种立场经得起逻辑考验?是相信物质永远存在(或者无缘无故地自我形成),然后自我组织成为信息系统(尽管这与真实的科学观察完全相反)?还是相信有一位无限的智慧者17创造了生命所需的信息系统(与真实的科学一致)?

答案似乎一目了然,然而为什么并不是所有的有智慧的科学家都接受这一点呢?迈克尔.贝希(Michael Behe​​)答覆道:

 

「许多人,包括许多重要的备受尊敬的科学家,不希望有任何东西超越自然。他们不希望有一位超自然者去影响自然,不管这种作用是如何短暂,如何有建设性。换句话说… 他们把一个前提性哲学立场带入科学,这种立场限制着他们将会接受什么样的关于物质世界的解释。这有时会导致一些奇怪的行为。」18

 

问题的关键是这样的:如果一个人接受上帝创造了我们的道理,那位上帝也就拥有了我们。因此,祂有权设定我们在生活中所必须遵守的规则。祂在圣经里向我们启示,我们都反叛了自己的创造主。由于这种反叛被称为罪,我们的躯体被判了死刑——但我们将继续生存,或者与神同在,或者在没有神的地方接受刑罚。

但好消息是,我们的造物主通过耶稣的十字架,设立了在反叛之罪中解救的办法,好让那些凭着信心来就近衪、为罪忏悔的,可以得到圣洁上帝的宽恕,并与他们的主永远同在。

 

那么,谁创造了上帝?

 

根据定义,一个无限的、永恒的神一直就存在着——没有谁创造了上帝。他是自我存在的——圣经里说「我是自有永有的」。19他置身于时间之外——事实上,祂创造了时间。

你可能会说:「但这也就意味着,这一点我只能凭信心接受,因为我无法参透。」

新约《希伯来书》这样写:「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因为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希伯来书》11:6 ) 。

但是,这并不是有些人所想像的盲目的信仰。事实上,否认神存在的进化论者,才有一个盲目的信仰——他们不得不相信一个违返真实科学的理念——即信息能从无序中随机出现。

基督教信仰不是一个盲目的信仰,它是一个经得起逻辑辩证的信仰。这就是圣经为何明明地写着,那些不相信上帝的人是无可推诿的:

 

「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 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马书》1:20 

 

 

参考书籍及附注

 

  1. 诗篇90:2; 诗篇106:48; 诗篇147:5. Notice that it is only things which have a beginning which have to have a cause. See J. Sarfati, If God created the universe, then who created God?, Journal of Creation < strong>12(1)20-22, 1998. 
  2. W. Paley, Natural Theology, 1802. Reprinted in 1972 by St Thomas Press, Houston, Texas. 
  3. M. Denton, Evolution: A Theory in Crisis, Adler and Adler, Maryland, p. 342, 1986. 
  4. R. Dawkins, The Blind Watchmaker, WW Norton & Co, NY, p. 43, 1987. 
  5. Ref. 4, p. 5. 
  6. 自然选择的概念是指在一个群体中的有些变异体比其他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适应性差,不易生存和/或繁殖后代。 
  7. See C. Wieland, Stones and Bones , Creation Science Foundation Ltd, Australia, 1995, and G. Parker, Creation: Facts of Life, Master Books, Green Forest, Arkansas, 1996. 
  8. L. Lester and R. Bohlin, The Natural Limits to Biological Change, Probe Books, Dallas Texas, pp. 175–6, 1989. 
  9. L. Spetner, Not by Chance, The Judaica Press Inc, Brooklyn, New York, pp. 131–2. 
  10. Ref. 9, p. 138. 
  11. Ref. 9, p. 143. 
  12. M. Behe​​, Darwin's Black Box, The Free Press, New York, 1996, pp. 252–253. 
  13. Ref. 4, pp. 139–140. 
  14. 事实上,形成单词比形成句子和段落要容易得多。简单的计算表明,十亿年的时间也不足以形成一个蛋白质「句子」。
  15. W. Gitt, In the Beginning was Information, CLV, Bielenfeld, Germany, pp. 64–7.
  16. Ref. 15, p. 79. 
  17. 因而能够创造出无穷的信息,当然能够创造出生命中之大量的却也是有限的信息。
  18. Ref. 12, p. 243. 
  19.  出埃及记3:14; 约伯记38:4; 约翰福音8:58, 11:25等。

(本文的罗马尼亚语)

 

创造蓝图系列讲座共九场,讲员都是国际创造事工的博士科学家。讲座以圣经真理为信仰根基,以神话语中的启示和大自然的现象作为对被造界的认知基础。在神话语的真理中,你的信心会被坚固,装备自己,以回应信徒和非信徒对圣经的疑问和反驳。

全套系列有三张光碟,每张光碟有三场讲座,讲座都有普通话配音和中文字幕,本盘含英语 ,所有幻灯片和图表也呈中文。

在本盘收录的三场讲座分别为地球的年龄、猿人和恐龙。地球的年龄一讲是由地质学专家从客观证据出发,分析年轻地球年龄的合理性。猿人一讲,巴顿博士逐个分析了所谓的猿人案例,将所谓的“猿人”一个一个排除,发现它们要么是猿猴,要么是现代人,不存在所谓的“猿人”。在恐龙一讲中,讲员回答了恐龙如何上方舟、圣经有没有提及恐龙,以及恐龙化石等问题。

 

 

影片片长:140分钟 

 

创造蓝图系列讲座共九场,讲员都是国际创造事工的博士科学家。讲座以圣经真理为信仰根基,以神话语中的启示和大自然的现象作为对被造界的认知基础。在神话语的真理中,你的信心会被坚固,装备自己,以回应信徒和非信徒对圣经的疑问和反驳。

全套系列有三张光碟,每张光碟有三场讲座,讲座都有普通话配音和中文字幕,本盘含英语 ,所有幻灯片和图表也呈中文。

在本盘收录的三场讲座分别为地球的年龄、猿人和恐龙。地球的年龄一讲是由地质学专家从客观证据出发,分析年轻地球年龄的合理性。猿人一讲,巴顿博士逐个分析了所谓的猿人案例,将所谓的“猿人”一个一个排除,发现它们要么是猿猴,要么是现代人,不存在所谓的“猿人”。在恐龙一讲中,讲员回答了恐龙如何上方舟、圣经有没有提及恐龙,以及恐龙化石等问题。